满清入主中原后,长期以“骑射为根本”,闭关自守,妄自尊大,在封建种族压迫政策下,不仅不重视兵器的改进,而且对于一些重要的兵学典籍、发明创造严格限制。这样,当欧美各国兵工业大发展的时候,我国先进的管状火器却日渐落后了。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丁守存、龚振麟等,开始试制新兵器。但是,由于封建政治和经济的制约,这种试制未能推广。
六十年代初,清军火器仍以抬枪、抬炮、鸟枪为主。其特点是:铜铁浇铸、管式滑膛、前装散弹、火绳或燧发枪,发射慢、命中率低。毋庸讳言,近代中国兵器的较大发展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六十年代,曾国藩在安庆设立的“内军械所”,李鸿章设立的江苏松江弹药局。
后又扩充成的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祟厚设立的天津机器局,主要是改装和仿制新式前装枪炮。输入兵器也多为前装马步枪及长短炸炮。这些枪炮虽仍是管式前装,但技术性能有了明显变化:火枪分滑膛和线膛两种,装上了自动发火、标尺瞄准器和刺刀,出现了蛋形长体弹头等等;火炮炮身长短日渐统一,采用了各种形状的炸弹。使火枪提高了发射速度、命中精度、射程及弹头侵彻力,火炮则可以超越射击。
七十年代,清廷开始购造后装枪炮,且购置比例越来越大。李鸿章相继指令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直接购置。种类有:法制夏什普,英制马梯尼—亨利、斯涅德,德制毛瑟,美制林明敦等马步枪;还有英阿姆斯特朗、德克虏伯厂生产的各种口径的后装火炮等。其技术性能都具世界先进水平。
边针单发后装线膛枪、格鲁森后装线膛架退炮等在我国均能制造。这些后装枪炮,改变了过去铜铁浇铸式,基本上采用钢或锰钢材料;增设了闭锁机(枪炮闸);管膛施有来复线。炮弹由球形改为长弹。枪弹的发火、弹药、弹头已结合一体,每分射速可达6-7发。由于世界军事技术的提高,后装枪炮变化很快。1884年中法战争后,后装连发枪炮逐渐输入我国,如文且斯特、哈乞开斯、斯宾赛、曼利夏等,其性能有五响、七响、九响、十三、十七响不等。
中国自己仿制的五响快利枪及1888式毛瑟枪也投入战场。截止甲午战争,中国自己已经制成全钢阿式管退快炮,并制成马克沁重机枪。这些连发枪炮采用无烟火药,初速和射程大,命中率高,步枪每分射速可至10-12发。甲午战后,清廷在建设“新建陆军”过程中,大量进口马克沁、哈乞开斯重机枪及轻重迫击炮。1905年,沪厂利用国产钢材制成克式管退火炮;1908年,粤厂仿制麦德森轻机枪成功;到了辛亥革命前的1910年,我国开始输入法制飞机。
但是这些武器由于没有良好的指挥使用,并不能发挥作用,清朝并非武器装备不行,而是有其它问题。
参考资料
【1】清朝火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