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两国制定了1943年盟军战略的一揽子文件。尽管仍将大西洋作为首要目标,但对太平洋战场一改过去保守的做法,在确保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等地的基础上,收复阿留申群岛,择机进攻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基地。
也就是说,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麦克阿瑟可以主动出击、自由发挥,目的就一个,摧毁日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基地。他十分领会高层的决意,立刻制定了打击日本拉包尔等基地的计划,以及采用蛙跳战术,实现快速推进的目的。
作战计划上报参谋长联席会议,完全符合盟军的战略意图,剩下的就是,尽量满足麦克阿瑟的需求。于是,美国陆军第6集团军,以及哈尔西指挥的第3舰队,划归西南太平洋战区,同时由第7水陆两栖部队与原有的海上力量组成第7舰队。
与此同时,日军不甘心丢掉巴布亚的据点,发动了一系列的渗透行动,但都被麦克阿瑟及时空运来的兵力赶下大海,为了遏制日军进攻势头,对拉包尔基地的打击就显得十分重要,情报也证实了他的判断,日本在向拉包尔不断地输送兵力。
一天,麦克阿瑟获悉日本第51师团的6000人,乘坐8艘运输船,在8艘驱逐舰的掩护下驶向新几内亚的莱城,他立刻命令所属的第5航空队出击,近300架轰炸机呼啸而去,在俾斯麦海域将这股日军全部击沉大海,日军被迫中止增兵计划。
俾斯麦海战,已经预示着美国完全掌握了该地区的制海、制空权。日军对新几内亚东部战略支点——莱城的增援,只能依赖潜水艇运送少量的人员和物资。接连的胜利,让麦克阿瑟出尽了风头,各方的祝贺接踵而至,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再加上大量部队、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交给他,信心和骄傲再一次呈现在其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态度上。麦克阿瑟底气十足地将下一目标定在莱城,既是日军“南进”路上的前进基地,又是盟军进攻日军拉包尔基地的必经之路。
对莱城的进攻,麦克阿瑟在“出风头”上出尽了花样。
1943年6月,按照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西南太平洋战区和哈尔西指挥的南太平洋战区,分别从巴布亚和瓜达尔卡纳尔岛,像两只长矛直指日军拉包尔基地。哈尔西在所罗门群岛进展顺利,麦克阿瑟更是将进攻莱城,演变成一场“个人秀”。
首先,所属部队“倾巢出动”。由于与尼米兹“微妙的关系”,麦克阿瑟几乎没有什么登陆艇,以及能够提供火力支援的巡洋舰、驱逐舰,只能依靠陆军和空军。他分兵2个师攻打萨拉莫亚,使日军误以为盟军进攻的目标不是莱城。
接着,由刚刚运抵澳大利亚的空降部队,在莱城背后实施伞降;占领机场后,再由航空兵将一个整师投送过去,与正面进攻的部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个计划非常大胆,而且让人眼花缭乱,被美军称之为“二战中最漂亮的军事行动之一”。
其次,在空中指挥。麦克阿瑟一贯是“给点颜料就能开染坊”的人,十拿九稳的胜利他不甘心,提出要在空中指挥,尽管所有人反对,但“官大一级压死人”,没人拦得住,空军司令只好亲自驾机为他护航。为此,他还获得了一枚空军勋章。
更“过分”的是,推翻原有计划,即兴发挥。在绝对优势下,盟军仅用一周就攻占了莱城,麦克阿瑟意犹未尽,命令各部不休息,提前发起向芬士哈尼港的进攻;又过十天,该港口的日军被肃清,但依然不休息,愣是将战线前推了320公里。
当然,从战术的角度看,麦克阿瑟这么做是完全符合战事需要的,趁敌溃逃之际扩大战果,为以后的作战创造条件。从战绩上看,短短一个月完成了原本计划3个月的任务量,不仅鼓舞着同盟国的士气,更能显示指挥官的军事才能。
尽管这些都是麦克阿瑟一贯追求的效果,但反攻菲律宾,重新夺回马尼拉,依旧是他的最终目的,只有“从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才是挽回声誉和一雪前耻的有效方法。为此,马克阿瑟指挥所属部队,继续向北横扫过去。
到了11月,麦克阿瑟的部队已经控制了新几内亚南部的所有地区,对日军拉包尔基地的轰炸一天比一天厉害,完全控制了该地区的制空权,为哈尔西切断通往拉包尔的补给线创造条件。如今,麦克阿瑟离反攻菲律宾的日子越来越近。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