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第416位讲者 熊磊
肿瘤精准医疗集团思路迪创始人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分享新医疗及未来医疗的趋势,或者说是趋势未来。创业不光是判断趋势,更是成就趋势,造就趋势,造就未来。
我是做生物医疗出身,我更多的是从整个未来医疗去判断生物医药,特别是中国生物医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在整个世界医疗的背景下面,能做什么?可以发出哪些声音?怎样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看这张图,非常清晰,图上都是伟大的公司,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第一排公司都是在70年代末期成立,第二排公司成立时间都在90年代。那些诞生于70年代末期的公司,到90年代的时候,已然是庞然大物,但它们并没有阻挡90年代末期诞生的那批公司的成长。
这是两个高度聚焦的时代,分别成就了两批公司。一批是以IT硬件为基础,顺应了80年代个人电脑普及的大势,一批则是以互联网为代表,赶上了90年代末到2000年后互联网普及的浪潮。
这说明什么?说明伟大的公司,永远不可能阻挡下一批伟大公司的诞生,下一个时代永远起源于最微小的时期。
中国的大时代?
这是中国过去40年间GDP增长的曲线图。在第一个15年间,中国GDP的起伏非常大,每一年的变化都可能从波峰到波谷。那时企业的成长环境很差,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很难有巨型的企业成长起来。
到了第二个时期,中国出现了非常典型的硬着陆, GDP增速急速下降。不过与上一个10到15年相比,整体环境好很多,有一些企业逐渐开始发展。
再看最近10年,中国经济的调控、波动范围逐渐收窄,整个经济环境变得非常稳定,十分利于企业的成长、成熟,发展到巨无霸。与这40年相伴随的,不仅是中国GDP波动的收窄,也是整个GDP数字的增加。
如果我们要去看未来,看趋势,那我们看看2025年,中国会怎么样?中国会实现日本450%的GDP,美国100%的GDP,欧盟130%的GDP。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下,在经济调控逐渐成熟的环境下,中国经济蕴藏着什么样的机会?会有哪些趋势的变化?我们又如何在趋势下寻找机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GDP占比大都在衣食住行方面,到后期福利分房取消,整个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到了2017年,中国的所有投资环境趋向于两个大环境,人们的衣食住行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大娱乐与大健康的需求旺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GDP总量在接近日本的300-450%时,必然会产生的趋势。
价值十万亿的四个机会
对医疗从业者而言,在这样的时代下会产生什么样的趋势?过去40年,在中国那些已经诞生了世界级巨头的行业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判断未来的医疗市场是一个数万亿乃至十万亿的市场,这个十万亿的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规律?
来看看我们中国2025年的医疗机会。先看看中国在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四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国产替代进口的机会
在90年代,我们耳熟能详的家电及电子消费品牌都来自于日韩、德国,甚至台湾地区。但看看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家电产品中,已经几乎很难再找到日韩的东西,韩国只剩下三星的手机。
从家电到电子消费,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基本奠定了。我们再看未来医疗的趋势,必然会发生国产替代进口,而这会使得整个医疗行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医疗行业分为诊断试剂、检测(包括抽血检测及影像检测)、药物三大板块。
在第一个板块里,国产替代进口已经发生了。中国有一批在过去三年上市的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无一例外不是国产替代进口,它们做的所有东西,没有任何产品层面的创新,甚至其性能在现阶段看来,还远远达不到进口的性能。
但就像我们90年代的家电一样,虽然起步期性能达不到,但因为价格便宜,接近中国的现实需求,可以替代进口产品。而且我们相信这批国产替代进口的先行者,它们未来的产品一定能像当下的国产手机、家电、电脑一样,在质量上赶超进口产品。
第二,我们看医疗影像。医疗影像国产替代进口正在发生,它的体量更大,难度更高。以深圳的迈瑞、上海的联影为代表,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10年,中国的医疗影像检测可能都是国产设备,这将大幅降低医疗检测的费用。
第三,我们看一个更大的万亿级市场——药物。我们现在吃的所有药物,95%以上是来自于西方,我们现在还在用西药这个名词。我们的抗生素、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几乎都是舶来品,即便有一些国产品牌,也是进口药物专利过期后的仿制药。
但是,中国在过去三年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和第二个创新药突破10亿销售额的公司,这预示着在药物这个高端市场里面,国产替代进口已经在悄悄发生。目前世界上最重磅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足以在全球范围撬动5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有可能在中国市场上,第一次出现西方进口药和中国国产创新药同一时间上市的情况。
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一款药物在西方售价是15-20万美元/年,由于中国还未批准,每年我们国家都有几万个患者从港澳地区花费70到100万去买药,如果我们的国产药研制出来,我们的价格会定在15万人民币,要比进口药便宜两到三成。
第二个变化,创新的机会
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中,不仅是经历着国产替代进口,还出现了非常创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我们可以看到阿里、腾讯、滴滴、携程的商业模式,它们与西方的模式虽有共同之处,但是还出现了很多的微创新,甚至有一些替代的创新。在医疗领域,也同样会发生这个趋势。
创新机会在哪里?创新机会在于,虽然过去整个中国的体外检测市场规模有7000亿,但是我们人类90%的疾病是没有办法检测出来的。也就是说,还有庞大的市场是因为产品没有开发出来而得不到利用。
创新机会还在于我们对重症疾病的预防。中国目前仅仅做了一个创新,即中国在全世界第一个推广无创伤的唐氏综合症筛查。要知道,这只是两千种遗传疾病里面的一种,可光是这一种就造就了1000亿的市场,造就了两家上市公司,还有三家拟上市公司。
而我们出生以后的其他疾病,包括重症肿瘤疾病的筛查,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一种检测可以让你的早期肿瘤能够发现,还有超过90%的机会仍然等待着创新。
我们的重症药物的疾病市场仍然有95%以上的疾病不能解决,人类可能只有5%不到的人是自然老去的,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因为生病而离开这个世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非常好的方法能够让药物控制疾病以致最后自然衰老死亡,但这是一个终极目标,这里面有重大的创新空间。
第三个变化,全球资源整合的机会
中国过去不仅做了国产替代进口,不仅有了创新,而且还有全球资源整合。我们可以看到说,无论是美的购买德国的KUKA公司(注释:德国一家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公司),还是中国化工购买了瑞士的先正达公司。全球的资源整合正在中国的各行各业发生,医疗行业也会遵循这个规律。
全球医药的创新规模和质量,在未来10-20年,还是西方占据更大的优势,但是我们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医药本身的资源整合门槛以及限制性门槛,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加不敏感。
第四个变化,产业集中的机会
中国过去几十年发生了产业集中,也就是说很多的产业里面,最终只剩下几个巨无霸,这几个巨无霸推动了更多资源的整合。
我们看到,在家电、机械、电子和互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产业集中,房地产领域也正在进行产业集中。第一名的房地产公司,未来两年可能要突破一万亿的销售额,几百亿的公司后面都会逐渐被吞并。
而医疗领域的产业集中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但也意味着无限的机会。美国前15家西药公司都是销售额超过千亿美元的公司,它们没有任何一家能够离开并购成长,甚至有的名字都是由并购产生的,比如诺华、赛若菲、阿斯利康。
中国的医药现在是什么规模?2014年,150亿美金不到,到2017年已经增长了一倍。
我们能做什么选择?
判断这些趋势以后,我们会将着力点放在国产替代、产品创新、全球合作以及未来的并购战略上。
比如讲我们精准医疗的药物研发导向。国产替代是我们第一个药物,它有可能跟西方的产品在同一时间上市,这将使得中国人不需要先去消费10-20万美元的药,等着这个药的专利期过后再使用10万的药。我们第一年就能使得西方的药没法在中国销售。
我们第二个药是从美国购买的,我们购买了美国的权益,拿到了中国的全部权益,我们拥有更大的市场,我们有更强的能力在中国推广,在全球市场进行布局。
我们第三个药是全球首创的肝癌和前列腺癌药物。我们也在寻找产品创新,希望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进行全球整合。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走到产业集中和并购的道路,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实力,去推动整个医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普惠、更精准的治疗策略,去普惠我们的老百姓,能够让人的生命得以更加健康地延长。
编辑:方芳
校对: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