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面对二战历史时,为何不会畏首畏尾、可以直接面对?

说到种族主义,就很容易让人想起二战时期德国的种种劣迹,不过大家都看得出来,德国并不避讳二战史料的证据与讨论,而且,也有很多与二战相关、历史相关的报导,不但时常出现在杂志之类平面媒体上,甚至连电视频道都有许多这类专题节目。

这类题材已经是德国的影视节目重要的文化资源。这其实是个特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多半会想冷处理,除了德国,没有别的国家会这样不断的投入资源、将事情拉回讨论上。但他们从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做。

二战结束后,德国政治一开始也想冷处理。

德国是一个在废墟中的国家,当时有个重要论点是‘经济优先’,逻辑就是先求吃饱睡饱,其他的先不要谈。从1945年战败、到1960年代,这种“将德国重新正常化”的思维造就了经济奇迹,重建速度非常快,除了德国自己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外来支援,例如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就给德国很多援助。在经济优先的概念下,转型正义问题长期被搁置,其实一直有人提出,但没有大规模的、比较有系统的讨论。

到了60年代,法兰克福检察总长弗里兹·鲍尔提出,纽伦堡大审审判了几十名战犯,但整个集中营杀人机制不可能单靠这几十个人的运作就屠杀数百万犹太人,其中一定有很多不同因素配合,有更多共犯。鲍尔是检察官,所以他的工具就是把它拉到司法系统里。

他在六零年代开始做这件事,有些时代背景配合。因为德国谋杀罪行的有效追溯期是二十年,所以从1945年战败开始算起,1966年之后就不能起诉那些谋杀犹太人的纳粹了,所以这个议题重新被带回政坛,国会开始讨论;另外,六八运动也有影响。在60年代读大学的年轻人,不大可能在40年代参与犹太人屠杀,但他们开始质问父母辈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都不出来承担?为什么都不告诉我们做过那些恶事的人可能还留在政府里面?”

正义运动因此慢慢开始推动,这是个浩大的工程,但也幸亏有这样子的行动,才能慢慢去厘清‘德国民主’在事件里的角色,定义什么样子的人是共犯、什么样子的人是旁观者,怎样是无罪的,推到法律要如何修改?政治和教育要如何推动?希特勒战败、纳粹战败,对德国人来说到底代表什么意义?

这其实是个民族精神的转换。对日本来说,他们是二战的战犯,感觉上一直是个耻辱、一个国家的失败;但德国慢慢把它推向另一个方向──纳粹战败,不代表是德国的失败,而是德国从一个暴政之中被解放。

有了这层转换,接下来数十年间德国不断回头讨论二战话题时,不需要畏首畏尾,可以直接面对那段历史。这是一个悼念仪式,经过这个悼念,德国治疗了自己的心理创伤。当然德国也确实已经向西方世界证明,他们是民主社会的一分子,即使是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也不会走上纳粹时代的老路。

想看清楚他们这个国家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向来认为德国进步,但德国的民主历史也不过百年左右,德国仍有人认为民主不是正统、提倡帝制威权,这也是德国在威玛共和时期跌跌撞撞的原因、希特勒能获得舞台的机会。


不过德国的民主化教育是很棒的,而且有形或无形的重大工程,在德国都会进行多年的大量讨论、争辩,累积共识、处理与纳粹有关的敏感部分,一年前进一点点。他们的转型正义工程现在仍在继续,已经谈了五十年。

这种情况需要时间成本,以及可以成熟判断及表达意见的公民投入;而要有这类公民,除了教育之外,也得有好的媒体提供资讯,公民才有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