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进化是通过选择最有利的基因来实现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没有进化出永生?
衰老和死亡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但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抗衰老和死亡。
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致力于在基因水平上对抗衰老,寻找可以延长寿命的方法,而且是在健康的前提下,毕竟多活30年如果是处于卧床不起的状态,那么就算活到110岁也没有多大意义。
但是为什么进化还没有为我们完成这个重任呢?
拮抗基因多效性理论
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拥有长寿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将其基因遗传下去,因此从理论上讲,衰老应该完全被淘汰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为了解释这一明显的矛盾,20世纪50年代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提出了拮抗基因多效性理论。
这个理论基于一个事实,认为一个基因具有很多功能,有的功能对有机体有利,而有的却是不利于有机体生长繁殖的,这种现象就叫拮抗基因多效性。
生物学家乔治认为,衰老是遵循了“先利后付”的原则。
从本质上讲,这种观点认为,进化会选择有利于人们年轻时发育和繁殖的突变基因,然而这种基因可能在以后生活中让人们走向衰老,因为从基因角度来说,基因已经完成了它最大的使命:传给下一代。
关闭某些拮抗基因多效性的基因,让蠕虫寿命增长50%
为了测试这一想法,有研究小组筛选了一种名为“秀丽隐杆线虫”的蠕虫进行试验,在这些蠕虫中,确定了30个具有拮抗基因多效性的基因,这些基因在年轻时对蠕虫有帮助,但在年老时却对蠕虫非常不利。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30个基因中,有许多基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殊功能,它们调控着细胞的自噬。
自噬是细胞的一种回收机制,是动态的分解代谢过程,主要是对不好的细胞进行分解回收。自噬总是被认为是有益的,在年轻的蠕虫中,自噬正常工作,是达到成熟的必要条件,但在繁殖后,它开始失灵,导致蠕虫老化,完全符合拮抗基因多效性理论。
按照拮抗基因多效性理论,若在一定年龄将自噬关闭,是否可以帮助改善健康状况和寿命呢?
研究人员试验后发现,通过灭活秀丽隐杆线虫神经元中的自噬作用,线虫的寿命延长了50%。
而且此次研究中的基因,只占了蠕虫所有基因的0.05%,相比于庞大的基因图谱,小部分基因的改变就能达到这个效果,让科学家非常吃惊。
最后
科学家认为,衰老其实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疏忽。
繁殖和永生,进化更看重繁殖。只要选择的突变基因有利于繁殖和生长,那么进化就会对促进衰老的突变视而不见。
尽管研究的结果验证了拮抗基因多效性理论,但是科学家还不确定蠕虫健康神经元背后的机制,研究还会继续。
因为科学家们相信,如果将这项研究应用于人类,那我们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象一下,当你走到生命的一半时,你得到一种特殊治疗,让你变得更健康、更灵活,就像研究中的蠕虫一样,你的状态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收获了健康和长寿,还能对抗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症和亨廷顿舞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不是非常美好?
但是,在这个美好愿想实现之前,我们还有很多需要考虑,例如:寿命变长,人口越来越多,我们是否需要选择下一个适合居住的星球呢?退休年龄是否需要延长,80岁还是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