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认为便便不是香的,而是臭的?

无论是马路上突然踩到的狗便便,还是自己孩子的排泄物,不可否认,我们不能忍受便便。

在一次新生儿派对上,举办方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食物,将巧克力放在干净的、没有用过的尿布上。父母的爱总是非常深刻的,为孩子把屎把尿没有任何怨言,这种爱甚至超过了对便便的厌恶,然而在这次派对上,父母对这样的巧克力仍然会觉得恶心。

可见,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抗拒便便。

便便确实有味道,但是臭是香,因“物”而已。

关于粪便气味,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细菌。

生活在肠道中,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会产生大量的含硫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并赋予其特有的气味。

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动物和人类一样,讨厌便便,但也有物种特别喜欢便便。

最为熟悉的就是屎壳郎,也叫蜣螂,以滚粪球、吃粪球为生,还有我们的毛孩子,狗子也很喜欢吃便便,在它们眼中,便便是一种富含营养、冒着香气的“零食”,而且随处可见。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觉得便便是臭的。

那为什么人类会认为便便是臭的呢?

从进化来说,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现象。

众所周知,便便中含有很多细菌寄生虫,一旦接触或者食用,会导致感染或患病。

在几千年前,还没科学概念的时候,古人类一开始也不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他们只能靠不断“试错”来断定,显然他们也曾勇敢尝试过这种特殊的食物,但结果食用者总是生病甚至死亡,于是便便就被判定为不好的东西,渐渐地,人们将对便便的厌恶传承了下来。

这种厌恶反应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利,降低了摄入腐烂的肉类、粪便、呕吐物或血液中致病微生物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帮助我们远离那些可能被感染或患病的人。

至于觉得便便是臭的,也是一种进化的结果。

我们根据不同的气味分子,对气味是香是臭给出判断,便便被认为是不好的、厌恶的过程中,它的气味也被我们归类为臭的,再加上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便便是臭的、不健康的概念”就根深蒂固了。

觉得粪便是臭的,是一种奢侈的能力。

先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老鼠,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干净的和别的老鼠使用过的棉花,老鼠更喜欢后者来筑巢;

第二个是绵羊,它们不会随机觅食,会注重避开没有被便便污染的地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鼠和绵羊是相反的。两者都不能辨别便便是否有寄生虫,但绵羊则是安全至上,愿意放弃所有被便便污染的草,而老鼠是“赌徒”心理。

对野生的老鼠来说,有便便的地方,或许是潜在的筑巢地点,又或许是靠近食物的地方,这表明它们可以免受食肉动物的伤害。被捕食者吃掉和被便便感染相比较,明显被便便感染风险更小,因此它们不会觉得便便是臭的,反而被认为是安全的标志。

与野生动物相比,实验动物、宠物和养殖的牲畜,遭遇捕食的风险通常要低得多,因此它们在觅食和筑巢方面可以有更多选择。

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样的,远离便便,认为便便是臭的,并厌恶便便,是一种奢侈的进化能力,是我们没有天敌,生活环境优越,生态地位稳定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