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日军在中途岛海战后,为实施“南下”政策,从两个方向上向南推进,一个是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修建空军基地,另一个是组建“南海支队”,翻越欧文斯坦尼山脉攻占莫尔兹比港,完成登陆澳大利亚的战役准备。
日军“南海支队”全部由参加过马来西亚战斗,有丰富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的老兵组成,战斗意志十分强悍。每名士兵除了携带大量的装备物资外,还配备了一把大砍刀,硬是在丛林中砍出了一条路,向着莫尔兹比港一步一步艰难推进。
相比难行的山路,对付沿途的澳大利亚军队根本不是大问题,十几天的作战,“南海支队”离欧文斯坦尼山脉的顶峰仅一步之遥。也就是说,翻过主峰就剩下无险可守的莫尔兹比港了,而那里只有一支战斗力不强的澳大利亚旅驻守,形势危急。
麦克阿瑟也终于被残酷的现实打醒,日军顽强的战斗力出乎他的预料。如今,不要说准备反攻菲律宾,就连消灭近在迟尺的日军,他都十分的不自信。不断撤退的联军,让他再次想起了在菲律宾的日子,难道巴丹式的惨状要再来一次吗?
更火上浇油的是,悲观情绪充斥着整个司令部,甚至一些人质疑麦克阿瑟的“以攻为守”的战略,建议退回澳大利亚,重新建立防线。被激怒的马克阿瑟,一面向社会重申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一面采取积极措施,制止失败主义的言论。
冷静下来的麦克阿瑟认真分析了形势。他认为,尽管对手十分强悍,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也面临着断粮、缺医少药的困难,并在澳大利亚军队的节节抗击下,孤军深入的“南海支队”,猛烈的攻势不会持续太久,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果不其然,到了8月下旬,日军的脚步明显减缓许多,战斗力一点一点被消耗。更让他确信的是,通过截获的情报得知,“南海支队”已经断粮多日,非战斗减员十分厉害,明显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景象。麦克阿瑟的脸,“由阴转晴”了。
反攻的时机成熟,麦克阿瑟要亲自督战。
1942年8月,日军“南海支队”翻越欧文斯坦尼山脉,目标直指莫尔兹比港。尽管出人意料,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但对其后勤和实力的高度自信,让他们付出了惨重代价,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日军的败相逐渐显露。
而“以逸待劳”的澳大利亚守军,也在颓势中渐渐恢复过来,不仅迟缓了日军前进的脚步,而且依托有利地形,在欧文斯坦尼山脉中建立一条稳固的防线。面对疲惫不堪的日军,麦克阿瑟只需静静地等待,这伙日军就会不战而退或自生自灭。
但一贯喜欢“大折腾”的麦克阿瑟,认为这是他表现得最好机会。更让他底气十足的是,在北非战场久经考验的澳大利亚第7师,已经大规模的登陆巴布亚;从国内调来的两个步兵师,整编为第1军团整装待发,500多架战机也做好了准备。
在他看来,登陆巴布亚的日军必须全歼。一方面鼓舞士气,克服“恐日症”,另一方面全歼进攻之敌是最好的战绩,击退或击溃,分量明显轻了许多。他太渴望一场胜利,来洗刷独自逃离菲律宾的耻辱。当然,关键还是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他一声令下,美澳联军兵分三路对1万多日军实施了包围。为了加快战斗部署,麦克阿瑟甚至实施了大规模空运,运送2个步兵团掐断日军退路。并集中了5个师的兵力,形成5:1的绝对优势,要的就是速战速决,一举歼灭进犯之敌。
然而,日军的精锐不是吃素的,双方经过一个月的激战,顽强的日军居然抵挡住美澳联军的冲杀,尽管损失惨重,但确实让对手见识了他们的“厉害”。其实,久战不决也同样“折磨着”美澳联军,长达1600多公里的后勤补给也在告急。
战斗进入了僵局,让信心满满的麦克阿瑟十分恼火,这不仅影响着战争的进程,而且打乱了反攻菲律宾的计划。关键时刻需要关键人物,他决定司令部迁移莫尔兹比港,他要亲自督战。效果是显著的,受到鼓舞的美澳联军很快全歼了日军。
善于宣传自己的麦克阿瑟,在战役还未结束,就向华盛顿发出了报捷电报,胜利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管怎么说,长达半年的巴布亚战役,是他与日军作战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既告慰“巴丹的阴魂”,也表达他反攻到底的决心。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