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为何能实现逆流而上,有哪些城市受益?
早在1952年的时候就有了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初步构想,而这个工程的最终实施也是由东、中、西这三条线路构成。正如大家了解的这样,我国地势南低北高,只有让水逆流而上才能实现南水北调,尤其是东线工程。其实,仅仅是从长江下游的扬州引长江水,便需要修建多达52个水泵站,更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水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扬州和天津,主要是为了缓解苏、皖、鲁、冀、津五个省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输水沿线地区也会在南水北调的过程中受益。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言,则主要是为了给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增加供水,其中包括30亿立方米的农业用水,以及64亿立方米的工业用水,从而推动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什么南水北调也存在工程争议?
第一,南水北调工程本身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同时也牵涉到了不少人需要离开自己的故土(仅仅是中线工程,就需要河南省境内的33万人搬迁),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洪和发电作用也因为南水北调的实施而受到众多争议,尤其是对于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生态系统和航运通道来说。
第二,不少人认为长江江水如果同时被三条线路引入其他地方,有可能会导致长江流域沿江地区的生态系统被破坏,而当长江的枯水期来临之时,也可能会因为水量过多的被引入其他地方而难以承担原来的通航能力。
第三,与水污染有关。那些流经城镇的部分径流很小的下游河段,存在水质不达标的情况,但就南水北调的库区和入库河流来水,整体上还是水质优质。当然,针对个别地方出现的水污染问题,也已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防范,目前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水质表现都符合预期目标。
中国淡水资源总量如何?
众所周知,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总面积排名全球第三,但总量只有28000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体量却让我们成为了严重缺水的国家。如果将这些水资源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那不超过2300立方米的分得量大概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
然而,从现有数据来看,我国已然成为了用水需求最大的国家,以2003年为例,全国高达5497亿立方米的用水量占比全球总用水量的13%,而我们所有淡水资源加起来也只有全球水资源的6%左右,大家可以直接从数据上看出明需求量和资源总量之间的不平衡。
人类只能利用地球总水资源的0.26%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淡水也已经成为了应该被所有人珍惜的自然资源。必看我们的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被水覆盖,但其中大约97.2%的部分都是海洋水,可以被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看上去有地球淡水资源的2.5%左右。
但事实上,由于淡水资源中的70%左右都被冰冻在南北极的冰盖中,所以,当我们撇开所有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后会发现,原来,人类使用的那些地下水和江河湖泊水,不过只占据了地球总水资源的0.26%左右。
为什么要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之所以刚刚会用大量篇幅来讲我国水资源状况,以及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多,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多稀缺,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提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并且,我们不仅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即便是我们现有的水资源也存在严重的地理分配不均的情况,部分地区容易因为稍微增多的降水量而发生洪灾,而那些没有大江大河流经的地方又频繁出现干旱。
所谓南水北调,我们可以从字面就能理解淡水资源的大致迁移路线,而耗时多年修建该工程,目的就是为了将水资源天然分配的不足进行优化,从而使得那些干旱缺水的地方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比如,南水北调的中线一期工程,便能有效帮助解决黄淮海平原之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涉及到了北京、河南和天津等省市的民生和发展。
当2014年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通水之后,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比引水进京之前增加了50立方米以上(相当于50%以上的增幅),全年平均受水量超过了10亿立方米,占比超过了全北京生活和工业新水的50%。而中线工程的通水并不只是给北京市区的供水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让水库减少了使用的本地水源有机会对地下水进行补充。
简而言之,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黄淮海地区因为引水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当地生活的人们也提升了饮水质量,之前那些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好影响的水源不再被人们使用。通过南水北调充分利用水资源解决了北方多年以来缺水的问题,而经济得到更快速度发展的北方经济又提高了全国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