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八年,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女真苏克素护部的宁古塔穆昆。其父塔克世是宁古塔贝勒、穆昆达觉昌安的第四子。祖父二人死于明将李成梁攻打阿台的战役。战后,努尔哈赤要求明解释祖父二人之死的原因,明以“万历十一年我兵误杀,故以救书马匹与汝,又赐以都督救书”以了结此事。
同年五月,努尔哈赤以报父祖之仇起兵,以“遗甲十三副”取图伦城,揭开了其统一建州女真的序幕。他先后击败了尼堪外兰及附近建州女真部,万历十七年(1589年)攻克兆嘉城,完成了对建州女真各部的统一。其军队也在战争中得到不断的扩大,具体过程,《八旗通志》中有如下记载:
太祖高皇帝初设四旗。先是癸未年,以显祖宣皇帝遗甲十三副起事,征尼堪外兰败之,以得兵百人、甲三十副。后以次削平诸部,归附日众。初,出兵校猎,不论人数多寡,各随族长屯寨行。每人取矢一,每十人设一牛录额真领之。至辛丑年,设黄、白、红、蓝四旗,旗皆纯色。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一辖之。
甲寅年,始定八旗之制。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每三百人设牛录额真一,五牛录设甲喇额真一,五甲喇设固山额真一。每固山设左右梅勒额真各一,以辖满洲、蒙古、汉军之众。时满洲蒙古牛录三百有八,蒙古牛录七十六,汉军牛录十六。行军时,地广则八旗并列分八路,地狭则八旗合一路而行。其中牛录,为努尔哈赤军队的基础,后以此为单位建立八旗制,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所归附人口的不断增加,牛录也得到不断增设,也由初十人一牛录增为三百人一牛录。
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对明朝极表“忠顺”。此时努尔哈赤的羽翼还不够丰满,还不能与明朝为敌,所以,一方面,以祖父二人被明“误杀”而不断的向明讨要人情。另一方面,努尔哈赤为了让明放心,对明多次表示“忠顺”,并且积极向明立边功。万历十六年,明廷要逮捕犯边的女真“贼首”克五十,努尔哈赤得知后将其拿获,斩首进献明朝。因此,明朝政府视努尔哈赤为“今日之王台”,企图借助努尔哈赤的力量来控制女真,万历十七年,
明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督金事”,使之得以坐大。
努尔哈赤的“忠顺”得到明的信任,也为接下来的征服战争提供了便利。之后,努尔哈赤灭了哈达,亡辉发,覆乌拉,征服东海女真诸部,基本完成了对所有女真各部的统一。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举办了盛大的即汗位大典,称“建州汗”,但是,对外仍称“女真国建州卫”,仍奉明廷为宗主,以藩属自居,而明朝对此视为小丑戏侮,不足为怪。
努尔哈赤即汗位时,约有牛录240个。每牛录三百人,则约有七万左右兵力。另外,在行军时,每牛录里又有具体的分工:
行军时,若地广,则八固山并列,队伍整齐,中有节次。地狭,则八固山合一路而行,节次不乱。军士禁喧哗,行伍禁纷杂,当兵刃相接之际,披重恺执利刃者,令为前锋。披短甲善射者,自后冲击。精兵立于别地观望,勿令下马,势有不及处,即接应之。
可见,努尔哈赤的军队规模与作战方式,己颇具成熟,各兵种相互配合,以披重恺甲(铁甲),持长矛大刀者为前锋,以披短甲(棉甲),善射者从后面冲击,精骑立于阵后,不许下马,相机接应,统一作战。其中武器以铁器长枪、大刀、弓箭等为主,同时,还千方百计向李朝技工学习鸟铳(火枪),并通过人参、貂皮贸易从中原获得火器。在治军上,军法严明“临战,则每队有押队一人,佩朱箭,如有喧呼、乱次、独进、即以朱箭射击之,战毕查验,背有朱痕者,不问轻重斩之”。所以,无论是在军训和军法上,还是在武器上,后金都不容小觑。
参考资料
【1】清代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