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达1.7亿平方公里的太平洋,位居“四大洋”之首,是二战中最大的一个战场。麦克阿瑟深信,必须由一名最高统帅来指挥整个太平洋战区,而自己奉命从菲律宾冒死逃出,是担任这个职务的不二人选,更何况大多数民众也都支持他。
显然,麦克阿瑟抱有这样的期待,是虚荣心的膨胀,权力欲望强的表现。很快,美国海军金上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日本是个岛国,反攻一定是一场海上决战,太平洋战区的战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军,并决定着战争的进程。
金上将坚持认为,海军拒绝接受由一名陆军将领对他们发号施令。说白了,就是反对麦克阿瑟出任太平洋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当然,背后的原因是,战争胜利取得的荣誉,都归麦克阿瑟一人,这是海军所有将领都不会答应的事情。
美国陆、海两军种的积怨很深,常因一些事情互不相让,甚至不得不由总统出面协调。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为了协调双方的矛盾,军方高层干脆将太平洋战场划为两个独立战区,尼米兹负责太平洋战区,麦克阿瑟依然负责西南太平洋战区。
这样的结果,让一向自我意识很强的麦克阿瑟十分懊恼。更让他倍感侮辱的是,从划分的区域看,他只负责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和菲律宾等区域,在战略地位上明显低于太平洋战区。也就是说,真正把握太平洋战场的,是尼米兹而不是他。
更让他接受不了的是,华盛顿在任命他为战区司令的同时,又分别任命了下属部队的指挥官,其中相当一部分直接听命于参谋长联席会议。从管理的角度看,麦克阿瑟无法安排自己的人,还要处处请示马歇尔,这和“光杆司令”没有什么区别。
这些不顺心的事情,让麦克阿瑟一段时间一直怀疑,在国内有一个针对他的“小团体”,在故意限制和处处为难他,就是要看他的难堪、笑话。可是,局势的紧张容不得麦克阿瑟胡思乱想,当务之急是如何挡住日军南下的脚步,保住澳大利亚。
军人的职责要求他专注打仗,而不是怨天尤人。
1942年,只身来到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遇到的烦心事一件接一件,部队少、武器差,遭到海军“排挤”。但他属于“给点颜料就能开染坊”,到哪里都能“闪光”的人,他要利用现有条件,狠狠地教训日本人,用战绩回击看他笑话的人。
首先,以攻为守。按照原先防御计划,澳大利亚将丢失3/4的国土,凭险据守、苦苦支撑,这分明就是巴丹防御的翻版。麦克阿瑟受够了被动挨打的滋味,他提出主动出击,将战线北移2000公里,在新几内亚建立反攻基地。
也就是说,将战火引向澳大利亚以外的战场,不仅遏制日军南下的脚步,而且“以攻为守”,为机动防御提供了更广阔的回旋余地。更要紧的是,为日后反攻积蓄能量。事后证明,麦克阿瑟的设想和计划是正确的,日军就是在这里停滞不前的。
其次,想办法要部队、装备。麦克阿瑟十分清楚单靠自己,是不可能让美国政府重视澳大利亚的,他唆使流亡至此的菲律宾总统奎松,以及澳大利亚总理向华盛顿呼吁,给澳大利亚运送物资和部队。“这一招”果然奏效,罗斯福同意援助。
很快,在北非作战的两个澳大利亚师回来了,在美国受训的两个步兵师也启程海运,同时,8个空军大队和14艘各类舰艇也增援到位。源源而来的部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麦克阿瑟的压力,尽管规模不大,但抵御日军的进攻绰绰有余。
更主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随着一大批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指挥官,来到麦克阿瑟的麾下,他也一改过去凡事亲力亲为的做法,充分信任和依靠部下的智慧。他只考虑战略规划,战斗计划的制定一概不管,反而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正是他善于协调的能力,将英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和菲律宾人组成的司令部,打造成一个能够通力合作、紧张有序的指挥机构。短短几个月,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武装力量初具规模,并开始着手向日军发起反攻。
所以,一个人不可能简简单单的成功,在麦克阿瑟“光鲜”的背后,也有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担当和标准。尽管他含着“金钥匙”出生,有声名显赫的父亲,也有善于“走后门”的母亲。但最终,能力决定一切,想不“闪光”都难。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