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新冠研究刚登上Nature,即被指涉嫌图片造假

论文造假在学术界日渐猖獗,其中来自中国的作者贡献了相当多的部分,而这次,一篇登在顶级期刊 Nature 上的论文也陷入了图片造假的质疑漩涡中。

这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共同完成的新冠病毒研究论文,发表于 5 月 7 日,题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

随后,知名 “学术打假人” 伊丽莎白 · 比克(Elisabeth bik)在学术交流平台 PubPeer 发文,质疑这篇论文存在图片重复使用的嫌疑,即图片造假。

资料显示,这篇新冠病毒相关论文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等,论文通讯作者为 Guizhen Wu、Chuan Qin 。中国医学院科学院网站显示,秦川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

该论文目前在谷歌学术搜索中显示被引用 9 次,这项论文成果曾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

北京日报在对该论文的报道中表示,“该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应用 hACE2 转基因小鼠阐明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性,建立了国际首个新冠动物模型。”

根据比克在推特上的介绍,最早一位推特显示来自德国柏林的学者 Rune Linding 提示她,留意一下这篇论文。她在经过比对后,最终在 PubPeer 上指出,该论文中的两张图片存在重合的现象。

不仅如此,在她指出疑点后,一个名为 Acronychia Ledermannii 的网友留言继续认定图片的重合度,他指出,对上述两张图片进行处理之后,底部的轮廓完全一致,可以认定是一致。

而当比克在推特上披露这件事后,数十位网友又参与到了比对论文的过程中,多个网友继续提出自己认为存在 PS 嫌疑的论文图片。

图 | 两张图片高度相似

丁香园在相关报道中提到,论文作者对疑似重复的图片回应称,“不好意思,这是我们在提取大量实验数据时的一点小失误,不是蓄意造假,不存在主观意愿的学术不端。我们已经修改了图片,图片的修改不会对原论文结论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感谢各位的监督,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多原创性的成果。”

DeepTech 就相关问题发邮件联系秦川,截至发稿未获回复。团队成员至今也未在 PubPeer 上进行任何回复。

论文图片 PS 大法

对于论文本身可能存在问题,目前还需要等待团队的进一步回应。

而此次包括比克在内的学术打假人会对图片问题如此敏感,也显示出了一个不乐观的现实,在学术论文中篡改图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常见的造假方式。

比克团队认为,对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是揪出论文造假漏洞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比克团队在从事论文打假工作过程中的最重要关注点之一。

图 | 常见图片造假方式(来源:Nature)

比克团队在 2016 年发表文章指出,他们分析了从 1995 年到 2014 年发表的部分期刊,在这期间,来自 40 个期刊超过 2 万篇学术论文中,有 3.8% 在论文图片方面存在问题,虽然有部分情况是失误导致的图片错误,但文章认为在这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作者有意为之。

同时文章指出,这一数据只是针对图片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实际的造假数据可能会更高。

除此之外,该团队还曾公开质疑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所在团队,数十篇论文存在问题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图片修改都是学术欺诈,有时可能是良性错误,比如为了改善图像辨识度,而更改对比度或色彩平衡,还有部分则是无意的失误。

出版集团联合反制

现阶段,学术出版界尚缺少系统的方式来甄别图片造假的问题,据 Nature 报道,到目前为止,多数学术期刊也没有使用针对性的手段识别论文中的图片是否重合,原因无非是太贵或太耗时,更没有可以大规模筛查论文的软件。

如今,以爱思唯尔和约翰威立为首的国际学术出版巨头正在展开行动,探索如何自动识别和标记科研论文中那些被篡改或重复使用的图片。

他们已经提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的跨行业倡议,为此还成立了一个新的工作小组,为筛选有问题的论文图像的软件制定标准。

该工作小组由 “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 旗下的标准和技术委员会牵头成立。STM 协会总部位于英国牛津,是一个主要维护学术、科学、技术、医学和专业出版商利益的组织。

工作小组由爱思唯尔的研究完整性负责人 IJsbrand Jan Aalbersberg 担任主席,成员除了来自爱思唯尔和约翰威立,还有 Springer Nature 和 Taylor&Francis 等出版商代表,几乎囊括了所有主流学术期刊。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打造一个可以帮助我们自动识别图像篡改的环境,”Aalbersberg 表示。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出版商一直在尝试使用图像检查软件。

据 Nature 报道,日本 LPIXEL 公司和以色列 Proofig 公司均表示,出版商或学术机构可以将论文上传到其电脑版或云端软件中,系统会在 1-2 分钟内自动提取并分析其中的图片,找出重复或经过处理的可疑目标,包括某些部分被旋转,翻转,拉伸或添加滤镜的图片。

这两家公司都没有公开客户名单,但均表示有学术出版商和科研机构成为其付费客户。除此之外,还有一家名为 Resis 的意大利公司,也在提供软件检查论文图像的服务。还有一些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进行相关研究。

不过,大型出版商最需要的,是能够同时处理大量论文,并且可以与同行评审过程直接衔接的软件。最理想的情况下,软件还可以一次性比较许多篇论文中的大量图像。这比只检查一篇论文复杂的多,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Aalbersberg 认为,“每个人都知道这项功能很重要,只是现有技术还不能大规模地完成这种任务,不过我们就快实现了。”

“如果有一种软件,可以在同行评审期间识别论文中的图像问题,那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我的工作量就可以减少了,”比克说道。

游击的学术侦探

有意思的是,在前述发表于 Nature 的论文被指图片造假后,Nature 在 5 月 13 日首次以特稿的形式,报道了比克及其身后几个匿名和实名的团队成员。

(来源:Nature)

从比克本身来说,她是一名微生物学家和科学诚信顾问,此前曾是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后来去往生物技术公司 uBiome 工作,2019 年辞去工作,全职无薪从事学术打假工作。在过去五年中,她大约花费 5000 个小时检查论文,她的工作促成了数十次撤稿。

在比克团队内部,他们会以 “学术侦探” 自称,不过正如 Nature 在报道中所说,比克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论文侦探,但在公开展示 “打假成果” 方面,比克的确已经成了论文打假的“代言人”。

今年 2 月,比克团队一次性点名超过 400 篇问题论文,这些几乎全部来自中国的几十家医院,在条带、图形版式和标题上高度雷同,似乎都产自同一家“论文工厂”。比克认为,这样的出自论文工厂的文章可能有几千篇。

当时,DeepTech 曾与比克团队的成员交流,这个学术打假团队的成员都有良好的学术背景,有些工作在科研一线,打假是一份业余爱好。

此外,在比克已经成为学术打假领域的知名人士之后,更多学术界人士也都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了打击造假论文的工作当中。

比如前文提到的 “400 篇问题论文” 事件、Nature 上的新冠论文疑似图片造假等,都是有人发现问题之后,给比克提供信息,后者再根据线索持续跟进。

而在比克指出问题内容后,往往也会引发更多的人细究论文本身,这一现象在比克的推特上也能能得到体现。

此外,在长期的工作中,这些活跃的打假人和论文出版集团逐渐有了密切的联系,一位打假人士向 DeepTech 表示,他们在工作中还是保持了很强的匿名性,不过至少在打假的事情上,不少人和出版集团有积极的沟通。

前述人士曾向 DeepTech 表示,尽管发表学术论文有严格的流程,包括审稿和同行评议等,但这并不是为了解决造假问题而设计的。

同行评议环节的审稿人在收到论文之后,一般不会怀疑数据、图片的真实性,而是关注论文中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严谨等环节。这也是图片造假屡屡得逞的原因之一。此外,在不少论文造假当中,审稿过程也有可能是被破坏的。

在她看来,大期刊应该对审稿人进行培训,使他们够快速发现论文中的可疑信号。同时也有人认为,期刊应该设立专门的审查人员,专门应对其中的造假问题。

学术造假不只是简单的作弊行为,在以前默认论文内容不会造假的前提下,假论文对科学文献的污染造成的后果难以估计,从学术出版商最新的动作来看,反论文造假已经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发力点。但造假论文背后的复杂交错的利益关系,更可能让 “造假” 和“反假”成为一场长期的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