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研究甲骨文、找到殷墟、保护敦煌的民国“汉奸”巨匠
1866年8月8日,罗振玉出生在江苏淮安,号雪堂,祖籍浙江上虞。罗振玉自幼聪慧过人,熟读经史,爱好金石。16岁时,罗振玉考取秀才,但后来科举屡试不第,便在乡间教私塾。
1894年(28岁),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强国,首要是发展农业。
(青年罗振玉)
1896年(30岁),罗振玉来到上海,办起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农学社和农报馆,翻译了大量日本现代农学书籍。1898年,他创办东文学社,邀请日本人任教,培养人才。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便是学社的学生。
(罗振玉主编的《农学丛书》)
1900年(34岁),罗振玉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出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后任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赴日本考察教育,在苏州创办了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
1903年(37岁),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鄂家里看见甲骨墨拓本,从此开始研究甲骨文,成为我国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1906年,罗振玉前往北京,任清政府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期间他大量搜求文物,钻研学问。
(1906年,王孝禹、罗振玉、方药雨、刘鹗(从左到右)在北京合影)
1909年(43岁),获取了大量敦煌文书的法国人伯希和在回国时,路过北京,约见了罗振玉等中国学者,炫耀他得到的敦煌文献。罗振玉对发现敦煌藏经大为震惊,他回到学部后,立刻请学部发电令当地官员查封石室,严禁外国人购买,并申请拨款收集失散文物,送到北京保存。
罗振玉广泛收集甲骨,总数达近3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当时古董商为牟取高利,隐瞒甲骨真实的出土地。罗振玉为此亲自访求,率先调查出真实出土地——安阳小屯(殷墟),并考订出这些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是王室遗物。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
1910年(44岁),罗振玉发表《殷商贞卜文字考》,考释出大量的甲骨单字,大多得到学界认可。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为后世研究开创了先例。罗振玉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功绩巨大,被后世称为“甲骨四堂”之首!
1911年(45岁),辛亥革命成功,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罗振玉以晚清遗老自居,携家逃亡到日本京都,继续从事甲骨、钟鼎、简牍、敦煌文物的研究、整理工作。
(1916年罗振玉与王国维在日本京都净土寺町永慕园合影)
英国人斯坦因早年在中国楼兰遗址考古,获取了大量魏晋木简,交由法国学者沙畹研究。罗振玉想方设法与沙畹取得联系,才获得这批简牍的手校稿本。他与王国维一起翻译整理考释,于1914年出版了近代简牍学的奠基之作《流沙坠简》。
(1919年回国前日本友人为罗振玉(左三)举行送别会合影)
1919年(53岁),罗振玉回国,却坚决不做民国人,住在天津租界,组织“东方学会”,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早年清廷有人上奏烧毁大内文书,罗振玉得知后,与相关大臣多次交涉才得以保存。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对这批文书也不重视,大量卖给纸厂充做造纸原材料。
1922年(56岁),罗振玉着急万分,多方举债筹钱12000元,才抢救下这批大内文书,后归中央研究院,得以保护起来。后来,罗振玉整理出版了《大库史料目录》、《清太祖实录稿》、《史料丛刊初编》、《皇清奏议》等,为清史研究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罗振玉著作《贞松堂吉金图》)
同年,溥仪在京大婚,罗振玉同大量前清遗老入宫祝贺。溥仪召见罗振玉,命他“遇事上陈”,并赏赐“贞心古松”匾额。他感激涕零,自号“贞松老人”。
1924年(58岁),罗振玉应召入宫,在南书房任职,负责检点宁寿宫、养心殿的藏器和陈设等。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皇宫。罗振玉同郑孝胥想尽办法,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逃到天津。
1931年(65岁),九一八事变后,罗振玉积极协助溥仪复辟。1932年,满洲国成立,溥仪任执政,罗振玉代溥仪向外宾致辞。1934年3月1日,溥仪登基称帝,罗振玉任监察院院长。1936年,罗振玉任满日文化协会会长,是名副其实的“汉奸”!
(罗振玉书法:学吃亏)
1937年7月(71岁),罗振玉正式辞官回家。他继续整理所藏文物史料,刊行了《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著作。罗振玉一生先后培养了容庚、商承祚、柯昌济等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学有建树的专家。
辞官之后,罗振玉按满清遗老的惯例,每年都要去拜谒溥仪,不忘君臣之礼。1940年5月14日,罗振玉拖着前清遗老的辫子,病故在旅顺家中,享年74岁。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676篇作品,营员“凌空子”的第50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