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强征奴隶上战场,为什么多数奴隶反而很期待?

奥斯曼帝国由中亚突厥游牧部落中的奥斯曼人所创建,极盛时期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00年之久。在十五至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是当之无愧的中亚霸主,在世界上亦是举足轻重的强国之一。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强大,除了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一支战斗力强悍且人数众多的军队。奥斯曼军队中的战士最初都是由奥斯曼人组成,可是随着帝国的不断强盛,奥斯曼本民族人口增长无法跟上帝国版图增长的步伐,因此奥斯曼统治者便采用了一种在阿拉伯世界通行的奴隶征募制度。

奥斯曼帝国每年一度会从他们治下的各巴尔干行省中强行征募年轻的基督教男孩。这些男孩会被送到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皈依伊斯兰教,并被灌输对宗教、国家的无限忠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严苛训练后,这些男孩会被分配到不同单位。军队是大部分男孩的归宿,少数身体素质极佳者还会被选入帝国最精锐的近卫军步兵团。而一些头脑聪明的男孩则会被送往宫廷接受专业训练,他们将会被培养成宫廷或官僚机构中从事文职工作的专职人才。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奥斯曼帝国的这种奴隶征募制度相当野蛮:男孩们从小就被强行带走,他们要在远离亲人的环境下生活,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可实际上,当时奥斯曼帝国各行省中的底层百姓家庭却不仅不怕被征募,反而对此非常期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奥斯曼帝国靠武力征服四方,因此军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在帝国内部,各阶层基本已经固化,但军人通过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却有机会能跨越阶层向上流动,一个底层农民的孩子也有机会能成为将军,甚至是大维齐尔(地位仅次于苏丹,相当于中国的宰相)。因此他们虽然会付出成为奴隶的代价,但却获得了人生中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相比之下,那些一出生就是自由民的穆斯林不受这种野蛮征募制度的束缚,不用担心自己会成为奴隶,但他们也因此失去了跨越阶层向上流动的可能。

奥斯曼帝国的奴隶征募制度在帝国早期阶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被征募的男孩为了改变命运,心甘情愿被训练成“杀戮机器”,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自然可想而知。不过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奴隶征募制度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