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让预印本发布从学术高塔中走了出来。
疫情之下,从业内科学家到普通民众,都渴望得到新冠病毒更多的信息,传统的同行评议期刊论文发布已不能满足时效性需求,研究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更快捷发布的预印本平台,其中不乏钟南山这样的著名专家。截至 5 月 11 日,作为主要的新冠研究预发布平台,medRxiv 和 bioRxiv 收录相关预印本论文 3174 篇,其中有 2546 篇收录在 medRxiv,628 篇收录在 bioRxiv。
《柳叶刀 - 全球健康》(柳叶刀子刊)发表评论称,因为能够及时传播最新信息,预印本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可以发挥强大作用,科学家们已经迅速填补了新冠病毒流行病学、病毒学和临床知识的空白,且“预印本可能正在推动此次新冠疫情中的相关讨论”。
然而,在研究成果井喷的同时,参差不齐的研究质量也导致了大量不严谨甚至颇具误导性的研究结论。《新科学家》评论称,其中一些未经证实甚至被误解的研究引发了第二种流行病,也就是世卫组织在疫情之初就提及的信息流行病。这种信息流行病直接或间接导致诸多社会麻烦。
经此一疫,预印本发布会有哪些革新,传统期刊又会有怎样的应对?诸多问题已经摆在了桌面上。
图 | 新冠疫情以来的相关预印本论文发布分布。(来源:Nature )
带节奏的预印本发布
原本较为纯净的科研成果成为了一些科学谣言的源头。
预印本发布最容易带的节奏便是有阴谋论嫌疑的推测。2 月 2 日,一篇来自一个印度研究团队的论文发表在了 bioRxiv 上,提出新冠病毒与艾滋病病毒有着诸多联系,可能含有艾滋病毒插入片段,但后续有其他研究结果否定了这一观点,随后印度研究人员将论文撤回。但该论文的影响并没有停下,不少人在其基础之上,推测出新冠病毒可能是人工合成的产物,其中就包括了诺奖得主、法国病毒学家吕克 · 蒙塔尼(Luc Montagnier)。
2 月 19 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ChinaXiv 网站上发布论文,分析了 93 个新型冠状病毒样本基因组数据后称,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病毒发源地。然而,随后的多个解读将此研究指向病毒起源于美国。一档台湾地区 EBC 东森财经新闻的节目则据此论文认为,既然美国发现了更古老的单倍型 H38 的病毒样品,那么新冠病毒更可能来源于美国。事实上,台湾节目提到的依据更多是上述研究中的样本缺陷造成的,再加上美国首例确诊新冠患者有武汉旅行史,那么就不能得出新冠病毒源于美国的结论。
此外,一些媒体或自媒体对论文的解读可能造成新的恐慌。4 月 3 日,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教授、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教授合作在 bioRxiv 上发布研究论文称,新冠病毒在疫情暴发期间感染了武汉的猫群,14.7% 的猫检测到新冠病毒的存在。随后,一篇名为 “病毒所石正丽等发现,14.7% 的猫已感染新冠病毒!防控措施应做出改变” 的文章刷屏引起恐慌,有些人打算遗弃宠物猫,有些人甚至呼吁捕杀流浪猫。
这逼得论文作者很快发表声明:有媒体或个人提到的 “猫群感染” 是误读,没有证据表明猫群大面积感染。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猫会传染人,请大家善待身边的猫。
其实预印本发布平台更多的是不够严谨的试验研究,尤其是那些希望挖掘抗新冠病毒药物的试验研究中,一些不够严谨的试验结论会被媒体放大,给公众甚至政府机构造成误判。
3 月 20 日,一篇发表在预印本网站的论文指出,在一个小型的临床试验中,氯喹对治疗新冠肺炎显示出积极效果。这一结果迅速被媒体和社交媒体广为传播,甚至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公开场合提到了这个药物的疗效,将其称为“Game-changer”(游戏规则改变者) ,直接点燃了公众的热情。
事实上,该临床试验的样本量只有 20 人。其他的研究人员指出了该试验中的方法缺陷,并在后续研究中认为氯喹并没有展示出特别的疗效,甚至在某些联合用药中有严重副作用。然而最初关于氯喹有效的消息已经广为流传,甚至有美国民众服了用于清洗鱼缸的氯喹类产品后死亡。
同行评议,本是学术期刊为保持科学严谨铸就的“护城河”,但在预印本网站不需要同行评议的情况下,其发布的研究结果的质量难以被验证,不严谨的信息在经过传播和放大之后,影响也难以估量。尤其是当这些信息被用作指导医疗实践后,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早在疫情初期的 2 月,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假新闻比新冠病毒传播得更快、更容易,与病毒同样危险。大量谣言和错误信息阻碍了应对行动,“我们对此感到担忧。”
世卫组织注意到了疫情期间的 “信息流行病”,即线上线下过多的准确或不准确的信息使得人们难以找到可信赖的消息源。基于此,该组织网站上开辟了一个“辟谣” 专区。
多伦多科学传播者萨曼莎 · 亚明 (Samantha Yammine) 认为,预印本网站和正式的学术期刊都应该鼓励科学家带头打击有误导性的信息,或是要求研究人员在发布论文前详细描述他们所做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预印本平台已经在行动
预印本平台收录的是研究人员尚未在正式刊物发表的论文,属于作者自愿发表、读者开放免费获取。
bioRxiv 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负责运营维护,于 2013 年 11 月上线。网站将预印本分为三类:新结果、确认的结果、矛盾结果。文章一旦贴在 bioRxiv 上,就可以引用,因此无法删除。medRxiv 是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医学出版商 BMJ 和耶鲁大学联合运营,于 2019 年 6 月上线。
中国近年来也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ChinaXiv.org ,于 2016 年 1 月开始接收研究论文。一位熟悉 ChinaXiv 的编辑认为,预印本平台是一个中立的平台,属于学术交流的第三方平台,但对于有可能引起争议的论文,“ChinaXiv现在其实也是非常谨慎的”。她对 DeepTech 表示,对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论文,一些媒体的解读显得过于夸张,这对于学术交流或者正常的这种宣传其实是不利的。
预印本网站上的研究结果均未经过严谨的同行评议,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成果。正常情况下,传统的学术出版评审和出版周期是一个严谨而缓慢的过程。一篇论文的投稿要经过数个月甚至超过一年时间,其中还有同行评审,研究者需要回答大量提问后才能最终发表。
在一些不严谨论文发布后,这些平台注意到了其后果,并纷纷采取了措施。在 bioRxiv 的新冠病毒专栏有醒目提示:这些报告未经同行评议,不应被视为结论性的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 健康相关行为,也不应作为既定事实在新闻媒体进行报道。
如今 ChinaXiv 首页也有类似的提示,并宣称:ChinaXiv 提醒各类不同用户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肃负责的精神,共同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这一措施能一定程度上向公众提醒该平台论文的局限性,但依然无法控制公众和媒体从业者如何解读这些研究成果。
图 | medRxiv 网站首页截屏。
前述《柳叶刀 - 全球健康》评论称,印度关于新冠病毒可能含有 HIV 片段论文撤稿,恰恰显示了紧急事件期间公开同行评议的力量。不过,科学家们大多是通过推特发表短评和博客发表长评来发声抗议的,这说明,这些论坛和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额外数据来源。
Nature 引述 bioRxiv 和 medRxiv 联合创始人理查德 · 塞维尔(Richard Sever)的说法称,“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在治愈新型冠状病毒疾病方面的疯狂言论和预测。”
这些推测性的结果大部分都是基于计算模型,因此在咨询了几位疫情相关专家后, bioRxiv 决定禁止这类论文发表。理查德 · 塞维尔表示, “有些研究应该通过同行审查,而不是立即作为预印本发表。”
上个月,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计算科学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向预印本服务器 bioRxiv 提交论文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复:bioRxiv 将不再接受仅基于计算工作的关于新冠病毒治疗方法的预测文章。bioRxiv建议他将研究报告提交给期刊进行快速的同行评审,而不是作为预印本发表。
据 Nature 报道,现阶段,Biorxiv 和 medRxiv 在论文发布前会进行两轮审查。首先,平台工作人员会检查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和不完整等问题;第二步再交给学者、专家手中对论文进行再一次检查,主要目的是甄别其中不科学的内容以及对生物、健康存在安全风险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bioRxiv 的审查会在 48 小时内完成,而 medRxiv 则需要 4-5 天,论文才能最终在平台上发表。
在疫情期间,质量参差不齐的研究正在推动预印本网站审核标准的修订。理查德 · 塞维尔强调,审查过程主要用于识别论文内容是否包含对健康存在威胁的内容,而不是评估质量。比如,一些论文称疫苗会导致自闭症,或是吸烟不会导致癌症,这些内容与现有的主流科学认识相悖,同时也不符合公共健康建议,这些论文便无法通过审核。
同行评议对于科学研究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甄别该研究是否合乎规范、是否得出了不严谨甚至错误的结论。
一位前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机构 ChinaXiv 论文作者告诉 DeepTech,其预印本论文已经以英文正式发表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主办的《动物学研究》5 月刊上。经过期刊编辑和同行评议,论文最终增加了两个图,并对若干结论的表述增加了 “可能” 字样,最终的版本会大大减少读者误判病毒起源的可能性。
据悉,对于涉及到新冠疫情的论文,ChinaXiv 目前要求作者所在机构进行备案。此外,在 ChinaXiv 发表论文需要经过两轮审查,其一是作者学术身份的审查,要审查其相关从业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产出,其二是对论文的格式、重复性和科学性的审查,但不会对其作同行评议。
传统期刊该如何应对?
上述熟悉 ChinaXiv 的编辑认为,其实不光是预印本,可能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有争议的文章也有被媒体误读的风险。
必须指出的是,同行评议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今对传统期刊亦有质量无法保证的批评。据此前研究报道,将 2016 年发表于 bioRxiv 的 56 篇预印本文章与后来正式发表的同行评审版本进行比较后发现,正式发表的论文质量仅比预印本文章提升了 4%。
传统学术期刊已经在努力适应预印本趋势。《柳叶刀》杂志推出了自己的预印本专区 Preprints with The Lancet,并表示身处互联网世界中的科研工作者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有更多机会听取其他科研人士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意见,可以不断完善稿件以发表更高质量的经同行评议的文章。
这些论文不等同于《柳叶刀》系列期刊的出版物。
图 | 柳叶刀预印本专区的界面截屏。
同时,《柳叶刀》编辑会对文章进行检查,确保作者注明了该研究的科研资金来源、所有作者关于利益冲突的声明、该研究是否得到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或以何种理由豁免。如果提交的文章是随机试验,还要确认该试验是否已规范注册并检查试验注册号。
《柳叶刀》的观点是,预印本平台的使用不会影响之后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发表。但同时指出,投给《柳叶刀》系列期刊的文章将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并由经验丰富的编辑仔细核查、认真指导,同时把研究成果置于更大的研究背景下加以阐释并突出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的影响,这些重要步骤将使得最终发表于《柳叶刀》系列期刊的研究论文与预印本服务器上的论文手稿大不相同。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一本有近 200 年历史的权威医学期刊。该刊副主编、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肖瑞平告诉 DeepTech,像新冠疫情那么严重的情况下,科学家第一手的信息应该及时分享,“所以我们也鼓励作者尽早发布”。
她透露,对于某些重要的新冠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会通宵达旦加快发布,比如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关于基本传染系数 R0 的研究,编辑部仅用了 48 小时就发布了。肖瑞平说,“我们觉得这个是人传人的一个大的信号,就对全世界敲响警钟,所以我们就特别快”,并且“不仅快,还保证了出版标准”。
不过肖瑞平也承认,即使作为医学研究顶刊,考虑到新冠疫情大暴发期间实施高水平临床试验的困难,以及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部门需要迅速了解重要信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会根据稿件具体内容把握发稿标准。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 月底刊文报道了美国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 “同情用药” 使用瑞德西韦,称其症状明显改善。但这是一个个案研究。
此后 4 月份刊文报道大约三分之二的重症患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后,在氧气支持类型方面得到改善。在后一篇报道中研究人员承认,由于该研究缺乏对照组等限制因素,目前评估瑞德西韦疗效仍为时过早,需等待后续临床试验结果才能判断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肖瑞平说,平时编辑部要求会非常严格,但疫情之下最严格的试验设计可能就不容易实现,那么杂志就会报道一些真实世界的数据,尽管其证据强度较弱。她表示,这些研究需要起到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在这个发表过程中,“编委会做非常认真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因为“新闻的时效性也重要,要及时给大众一个声音,或者希望”。
对于预印本平台的发展,肖瑞平表示,预印本平台欠缺的是资源,尤其是审稿专家的资源,这就让这些平台无法保证质量,那么良莠不齐的研究加上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误导,可能会有让民众困惑的舆论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