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麦克阿瑟带着83岁的母亲,以及艾森豪威尔等随从,登上了前往马尼拉的轮船。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希望罗斯福在其上任一段时间后再宣布解职令,毕竟四星上将比两星少将更让他觉得风光,总统答应了。
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倍感沮丧。就在麦克阿瑟一行人等,还在奔赴马尼拉的途中,罗斯福突然变卦,宣布了他的解职令。也就是说,麦克阿瑟到菲律宾,只能以少将身份面对当地民众,肩抗四颗将星的威武场面,只能是个梦想了。
这件事,让麦克阿瑟十分愤怒,大骂罗斯福不够意思,故意让他难堪。有些人认为,罗斯福是记恨麦克阿瑟曾经诅咒他,所以小肚鸡肠、出尔反尔,就是给麦克阿瑟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大。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一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是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和一位将军去计较,如果是个斤斤计较的人,恐怕在总统的位置上,根本做不下去;二是,麦克阿瑟诅咒他,尽管有些不敬,但也是从工作角度出发,更何况事后已赔礼道歉,他不会计较。
其实,真正原因在于工作。要知道,从美国到菲律宾乘船快则一个月,慢则2-3月,不宣布麦克阿瑟的解职令,新上任的参谋长无名无分,如何开展工作?况且又是重要的位置,岂能耽误?就算罗斯福有这个心,但客观上也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更让麦克阿瑟伤心的,还是母亲平克尼病重,一直卧床不起,船到了香港病情开始恶化,到达目的地时,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麦克阿瑟取消了所有的社交活动,专心陪伴老母亲直至去世,好几个月,他都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中。
不过,像是命中注定似的。上任途中,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任妻子费尔克洛斯。俩人一见钟情,费尔克洛斯更是取消了去上海的行程,俩人一起照顾母亲,在麦克阿瑟最伤心的时候,始终不离左右。第二年,俩人在美国举行婚礼,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麦克阿瑟事业、家庭双丰收,成了菲律宾陆军元帅。
1936年,麦克阿瑟在母亲去世几个月后,在妻子费尔克洛斯悉心照料下,走出了悲痛,开始整顿菲律宾的防务。在他看来,菲律宾群岛面积与英国相近,但要防御的海岸线比美国还要长,又是日本南下的必经之路。因此,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必要的。
在他的计划中,每年要训练4万名民兵,到1946年菲律宾完全独立时,要达到40万人的规模;同时建设一支拥有250架作战飞机的空军,以及由50艘鱼雷快艇组成的海军;并建立一所类似于西点军校式的军官学校,可以说是简单易行。
麦克阿瑟对这个计划充满了信心,一旦得到落实,就可以让入侵者至少付出50万人的代价,以及3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征服菲律宾。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可不是那么简单,这份建军计划每年需要800万美元,这对贫穷的菲律宾来说,难度太大。
一方面,庞大的军费开支一定会增加当地的税收,容易引起民众的反对,甚至是叛乱;另一方面,过度的加强武备,一定会引起日本人的不安,反而将菲律宾置于危险之中。该计划从问世起,就遭到菲律宾和美国各方的抨击。
但在好友奎松总统的支持下,计划还是开始实施,只是规模减少了一半。而美国陆军部也只是看在老参谋长的面子上,提供了一些老旧的武器装备。尽管麦克阿瑟有些失望,但有妻子费尔克洛斯陪伴,在菲律宾的日子,总的来说他很满意。
更令他满意的是,奎松代表菲律宾政府,授予他陆军元帅称号。这让麦克阿瑟的虚荣心再次得到满足,因为在美国现役的军人中,他是第一位被授予元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过,他自己设计的元帅服,在外人看来,实在是滑稽可笑。
1937年,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2年任期就要到期,美国军方要求他返回国内接受其他职务,一贯我行我素的麦克阿瑟,自然不愿离开菲律宾,倒不是这里的生活有多好,而是日本的侵华战争,让他敏锐地感到,这里将是战争爆发的前沿。
他要在有生之余再经历一次战争,这是对军人职业最好的诠释。麦克阿瑟与奎松商量后决定,辞去美军职务,继续担任菲律宾政府的军事顾问。从事后看,他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尽管也曾灰溜溜地逃离菲律宾,但最终经历了战争并凯旋而归。
从某种角度看,菲律宾就是麦克阿瑟的“福地”。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