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人烦的麦克阿瑟,罗斯福为什么不解除其职务?

1933年,经济大萧条正在席卷着美国,失业、破产、倒闭,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民众生活在痛苦、恐惧和绝望中。这是罗斯福总统上任后遇到的最大问题,他推行“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通过"炉边谈话"方式,密切联系民众。

但对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来说,随着德国在欧洲“锋芒毕露”,他更关心扩军备战和军队的建设问题,并因此与国会的关系搞得很僵,人们预测罗斯福上台,就意味着他下台。然而,罗斯福并没有这样做,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无法接受。

扩军备战,依然是麦克阿瑟的工作重心。

胡佛时期的美军建设,在麦克阿瑟的坚持和努力下,尽管没有实现扩充的目的,但基本的军费开支和军队数量没有减少。如今,新总统上台,麦克阿瑟的去留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令人意外的是,他没有被解除职务,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发展经济,无暇顾及。经济衰退,国家面临崩溃之际,罗斯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施“新政”上。当务之急是改善民生、恢复经济,尽管对麦克阿瑟的观点并不是完全赞同,但远没有达到解除他职务的地步,维持现状是最好的方法。

其次,改革之际,需要军队支持。改革一定会触及某些阶层的利益,对付社会动荡,他需要一支支持政府的军队。作为军人的麦克阿瑟,只要不再削减军费保持现状,是能够服从指挥,坚决执行总统命令的,“血洗老兵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

更何况,改革也离不开麦克阿瑟。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需要军队对近30万人的建设大军进行管理,麦克阿瑟不仅满口答应,而且把这些失业青年当作“国民后备军”对待,并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

这支建设大军在军队的管理下,不仅拥有严格的纪律,而且能够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修建堤坝、公路、植树等施工任务,俨然就是一支有效的“工程部队”,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得到了各界的好评,罗斯福对此也十分满意。

然而,麦克阿瑟可不是“省油的灯”,既然知道军队的重要性,那么扩军备战,加大军队投入依然是他不变的话题,罗斯福对其“不合时宜的过分要求”,也越来越失去耐性。一个考虑主次优先,一个固执己见,谁也不让谁,矛盾越来越大。

终于,俩人大吵一场,麦克阿瑟竟然诅咒总统。

1934年,美国在“罗斯福新政”的引导下,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让麦克阿瑟不忿的是,军费却连年下降,军队的建设常常捉襟见肘、非常困难,一些报刊杂志形容美军,是世界上“装备最差的军队”,麦克阿瑟对此十分头疼。

一是,他越来越孤立。自担任参谋长一职,就为保住本就不多的军费四处奔走,不惜与国会撕破脸,好在当时有陆军部长等人支持他,军费没有减免。如今,包括陆军部长等一大批人离任,他与国会的矛盾更加激化,到了孤掌难鸣的地步。

二是,树敌太多,遭到报复。由于麦克阿瑟一贯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国会中有相当一批人看不惯他,总想杀杀他的傲气。当有人提议将全国210个陆军基地关闭195个,并将陆军集中在15个基地内,这一提案得到了多数议员的同意。

麦克阿瑟得知后,大骂这些“短视”的官僚们。在他看来,德国的“蠢蠢欲动”,他们视而不见,国家安全岂能如此儿戏。他不断地写信给国会,申诉不能关闭基地的理由,但还是关掉了其中的50个基地,他也品尝到了“对牛弹琴”的痛苦。

更让他不能容忍的是,胡佛时期经济最困难,军费还一直保持在3.04亿美元水平;罗斯福上台后,经济有所恢复,反而要减少9千万美元,这可是要将陆军整垮的节奏。麦克阿瑟眼看着陆军要毁在自己手里,倍感羞辱和愤怒,他爆发了。

这一天,他来到罗斯福的办公室,说明自己要求辞职的理由。两人很快吵了起来,情绪激动的麦克阿瑟,愤怒的说道:“当美国在战争中失败时,一名士兵躺在泥泞里,喉咙被敌人踩着,发出了最后的诅咒,一定是罗斯福,而不是麦克阿瑟”。

罗斯福铁青着脸说:“你不该对总统这样讲话”。麦克阿瑟自知理亏,索性“破罐破摔”,坚持己见。当他离开总统办公室,陪其一起来的陆军部长,兴奋地对他说:“你拯救了陆军!”没有缓过劲的麦克阿瑟,瘫坐在白宫的台阶上。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