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62年,近代世界的车轮有条不紊向前转动,但亚欧大陆已初显云谲波诡的景象。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购入白金汉宫作为静养之用,此时七年战争已进入尾声,此次战争既是奥地利王位战争的继续,又是欧洲大陆力量重组洗牌。英国借此成为海外殖民地霸主。普鲁士崛起,成为欧洲列强。法国和奥地利受打压,为后来的拿破仑征服战争埋下伏笔。
乔治三世
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推翻彼得三世登基称帝,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八位皇帝。她在位34年,是农奴制度的黄金时代,此间俄罗斯国家的土地面积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湖南省那么大。
叶卡捷琳娜二世
大陆这头,乾隆皇帝在干嘛?
这一年是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正在进行第三次南巡,考察民情、问民疾苦。被前倨后恭的乾隆帝恐怕不知道同时期的法国人卢梭,出版了《社会契约论》。
其开篇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流传至今,成为“自由”二字的有力注解。
但人们往往会忽视掉紧随其后的这句“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之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站在中国权力顶峰的乾隆皇帝,如果得知这句话是何感想?尤其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会被什么奴役?
乾隆皇帝
这个枷锁,正是权力。长期执政的人,很容易陷入“权力幻觉”:权力成为一个洞穴,而这个权势人物就成为穴居人。他是自己权力的俘虏。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此情况下,领袖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
自然而然,乾隆皇帝经常被人诟病的便是面对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时的傲慢:“天朝抚有四海…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裔进各物,念其诚心逮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两个世界、两种语境的碰撞,却没有擦出希望的火花,中国并未敞开国门拥抱世界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今之视昔、事后诸葛的视角,很容易让人站在道义高处,对当时乾隆的所作所为加以指责。只是,如果能事先知道结果,自然会做出更优的选择。无奈没有任何一个当事人拥有全知的上帝视角。
看看,乾隆当时握的是一手好牌:政治上,中国统一和集中的国家体制比欧洲稳健;思想上,简洁和理性的儒家比宗派林立争权夺利的基督教更适用;社会上,中国科举制决定社会地位,比欧洲世袭身份制度领先一个身位;君民方面,中国皇帝像父亲一样关怀百姓。
不仅如此,乾隆帝1792年曾回忆即位后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十大武功:“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乾隆帝因此自称“十全老人”……
这个人值得更多尊重,他把康乾盛世推向巅峰。
乾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历史上有一个共识,短期征服靠武力与殖民,中期靠政治与法律,长期靠文化与传统的融合与传承。
乾隆盛世之所以能实现,繁荣的文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乾隆皇帝大量的文化活动,既有益于治道、也陶冶情性,是他文化政策和儒雅之风的集中体现。
试想,身为一国之君,他是怎么处理常年的、日常的、或是每时每刻都会出现的狂风骤雨?一个人拥有的东西越多,他担心失去的忧虑越深。他会怎样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弗洛伊德给出的答案是,“艺术产生了自我把握的幻觉。”
乾隆自小在名儒帝师的启蒙下,打下了深厚的汉文化根基,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能。
天下法书第一 快雪时晴帖
不仅如此,他性尚风雅,对文人士大夫饱含闲情逸致的文翰墨宝颇为推崇,在治国理政之余,以翰墨为事,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乾隆帝对书画的喜好,为宫廷书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绘画方面,他所倡导的“四王”山水画、常州派花鸟画以及人物画都有突出的成就。书法方面,宫廷书法仍然以传统的帖学为主导,形成庞大的馆阁书势。
朝中的御用文人、宗室、词臣等也辅佐乾隆帝左右,奉敕、应制、唱和进行书画创作,彰显社会承平、文化昌盛。
可以说,乾隆的文化活动,为繁杂的政治生活提供了缓冲。此外,乾隆遗留下来的文宝墨迹、史料文物,也是还原历史场景和他真实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
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武功骑射功夫出众,又是文采风流的一代学霸。这一身武艺是如何练就?一生四万多首诗作,其创造力的来源是什么?
郎世宁画 乾隆皇帝射猎图
除了微服私访,他也是异装、P图的狂热爱好者。常被戏说、演绎的,围绕在他身边的和珅纪晓岚,这铁三角的关系有多铁?
和珅画像
千尺雪与御制诗,词臣与茶宴,这些乾隆帝一生所爱究竟意味着什么?
乾隆三十六景之千尺雪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懂了这个人,你也就懂了中国历史,懂了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