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50岁的麦克阿瑟,成为美国陆军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也是唯一的四星上将,可谓是达到了其军旅生涯的巅峰。面对四周羡慕、追捧的眼光,成就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他更是踌躇满志,准备打造一支一流的军队。
然而,上任没几天,残酷的现实让他意识到,想要干一番事业是多么的艰难。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十万家银行、企业倒闭,1000多万人失业,国家经济面临着崩溃;更让麦克阿瑟苦恼的是,他要面对削减军费和裁减军队的压力。
他现在要做的不是建设军队,而是如何保存一支军队。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麦克阿瑟认为经济不景气,民众生活困苦,绝不是削减军队的理由;相反,国力衰退的时候,更要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警惕外来的入侵。但总统和国会议员们却认为,和平时期没有必要保留一支“庞大的”军队。
要知道,一战后的美国只保留了13万人的正规军,这已是最低线了,但议员们仍提出可以进一步压缩,甚至提议再裁减2000名现役军官。上任不久的麦克阿瑟,还没有从喜悦的心情冷静下来,就开始四处奔走,希望国会免除这项议案。
首先,正规军是国家整个军事力量的基础,以及对外体现实力的根本。一个国家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不仅维护着国家安全和尊严,更是国家能否生存的关键。如今的军费和军队数量,已经和大国的地位不成比例了。再裁减,如何维护经济发展?
其次,军官是军队的“骨架”,任何部队的战斗力,都取决于军官的整体的素质和比例。如今有的一个营仅就一名军官,全军缺口军官数达6000人,非但不补充,反而还要减少,军队的战斗力根本无法保障,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按照议员们的做法,美国陆军迟早被毁,而将荣誉看得极高的麦克阿瑟,是无论如何不会同意的。因为一支伟大的军队毁在自己手里,不仅是件耻辱、遗臭万年的事情,而且从军人角度看,无疑是犯罪,不配当军人。
如今的麦克阿瑟不要说建立完整的国防体系了,只要能保住现有的军队,就已然是“头功一件”了。尽管在军中他目空一切、高高在上,但国会议员们可“不鸟他”,他只好苦口婆心、耐心解释,勉强保住了本就不多的军费,以及13万人规模的军队。
欧洲的局势,让麦克阿瑟忧心忡忡,但没人能理解。
1931年,也就是经济大萧条的第二年,麦克阿瑟来到法国,参加一年一次的军事合作演习。期间各国的军人们,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大家围绕着欧洲,一致地将焦点放在了防备德国上,麦克阿瑟敏锐地感到,这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
更让他揪心的是,纳粹掌权的德国,以空前的速度重振军备,建立了在当时令所有军人羡慕的现代化军队,不仅有独立的空军,而且装甲师的发展更是独树一帜。而美国上下还在浑浑噩噩、停滞不前,还在自欺欺人式的享受着和平的时光。
看不下去的麦克阿瑟,分别向总统和国防部提交了国防建设报告,呼吁重视军备。然而,他的一番论调,显然与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想格格不入。在民众看来,战争就是由军火商和具有政治野心的少数人造成的,受苦受难的一定是大众。
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影《西线无战事》,就是当时国内主流思想的真实写照。尽管美国参加一战比较晚,但也损失惨重,民众抵制战争的情绪很大。尽管可以理解,但忽视军备显然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他们看来,不发展军备就能制止战争。
作为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利用一切机会发表演说、到处宣讲,试图唤醒全民的备战意识,但效果甚微。更让他失望的是,去比兹堡大学演讲,居然有一帮主张绥靖主义的人,来到会场进行抗议示威,甚至不得不动用警察来维持秩序。
更有甚者,美国杂志专门进行了一次民意测试,显示大多数人都不愿为国参军,并将结果交给了麦克阿瑟,请他对此发表建议。这分明就是挑衅,麦克阿瑟严厉谴责道:“为国而战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和平只能用武力来保卫”。
麦克阿瑟为了唤醒民众的忧患意识,不辞辛劳地为军队和战备辩护。不明就里的民众说他是“战争贩子”、“好战分子”。同时,政府的精英们也表示极大的反感,在他们看来,发展军队是麦克阿瑟别有用心,实现个人政治野心的手段。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