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外疫情屡见不鲜。光大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在最新发布的《深度 | 百年疫情史:病毒改变了啥?》一文中梳理了1918年以来11次全球大的疫情,其中包括过去100多年最严重的大流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的4次疫情,以及对中国影响较大的SARS。
文章指出,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来看,最严重的当属1918年大流感,那次疫情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死亡(全球1/3人口感染,美国0.6%人口死亡),但即便如此,经济增速也在疫情消退后,重新回到潜在增长趋势。
1918年大流感
1918年的大流感是美国最近100多年来最严重的大流行病。它由具有禽源基因的H1N1病毒引起,在1918-1919年间遍及全球。据估计,全球约有5亿人(占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感染了这种病毒,死亡人数约为5000万——1亿,其中,美国死亡约68万人。
1918年的大流感期间,许多企业特别是服务和娱乐场行业,收入下滑超过10%。但保健品行业收入有所上升。大流感造成短期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升,但这并不能抵消工人缺席和需求下滑带来的经济损失。
大流感导致大量劳动力死亡。那些在大流感时期出生的人,也被发现在几十年后表现出更低的效率。不过,也有研究显示,流感过后经济迅速回归潜在增长趋势。还有研究显示,大流感甚至会提高长期人均GDP增长率,但这一发现主要是通过人口下降而实现的。
1957——1958年“亚洲流感”
这次亚洲范围内的流感1957年2月首先发生于中国西部,病原体为称为甲2型的H2N2。流感4月经香港传播至日本和东南亚,接着传到印度、希腊、瑞典和中东地区。5——6月,流感传播到美国、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到6月底,有20个国家报告了病情。
亚洲流感一直持续到1958年才最终结束,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此次“亚洲流感”大约导致世界范围内约200万人死亡。
“亚洲流感”恰逢1958——1959年的全球大衰退,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对于总体的经济衰退,“亚洲流感”更多是推波助澜,而且是短暂的。在亚洲流感的高峰期,造成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约1%。流感消退后,伴随着新一轮的刺激政策,经济复苏几乎是立竿见影。
1968——1969年“香港流感”
1968年7月香港爆发流感,8月至9月间传入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导致全球大流感。
那次流感的致死人数约为50万至200万人,其中,中国香港报告了4——6万个病例,占其人口总数的15%,美国有3.4万人因感染死亡,英国有3万死亡病例。
1968年“香港流感”爆发适逢美国经济衰退,但流感对经济的冲击较为短暂。美国不变价GDP同比自1968年6月起开始走弱,直至1970年年末,从5.5%降低到-0.2%。但在感染率下降后,经济迅速复苏。英国GDP情况与美国相似,增速从1968年9月下行至1960年年中,英国经济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未明显受到影响,食品CPI在疫情期间先升后降。
流感适逢衰退,同期美国资本市场表现不佳,美国标普指数自1969年中至1970年年中持续走低;日经指数在1970年4月暴跌,后低位波动,并于1980年初开始回升。
2003年“非典”
2002年11月16日,首例“非典”出现于广东,截至2003年2月9日,广东省共发现“非典”病例305例。4月——5月,“非典”人数呈现迅速增长,两个月内全国患病人数新增6000多人。“非典”期间,全球共确诊病例8096例,死亡率9%。
受“非典”疫情影响,2003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短时间内下跌,但随疫情解除,经济增长反弹。
2003年3月开始,“非典”从广东地区蔓延至内地其他省份,导致“五一”假期取消, GDP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11%左右下行至二季度9%左右。三大产业中,拖累最大的是第三产业,旅游、住宿和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业受疫情冲击较大、损失较多。三驾马车中,冲击最大的是消费。随着7月份疫情解除,生产活动恢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到10%左右。
“非典”疫情引起股市短暂下跌,但扰动消失较快;对债市影响也较为短暂。
2009年H1N1流感
2009年4月美国爆发了新型H1N1流感,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病毒传播的第一年,美国有6080万例感染,近27.4万人住院治疗,1.2万余人死亡(模型估算数字)。全球范围内,因H1N1而失去生命的人数在15至58万人之间。
2009年,美国经济正处在次贷危机后的低谷期。一季度,部分经济指标开始回暖,4月H1N1疫情爆发后,制造业、非制造业PMI继续上行,新增就业继续改善。
总体来看,流感对企业开工和就业似乎没有太多影响。在疫情期间,消费者信心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通胀的表现也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报告认为,这可能与美国历史上曾多次经历流感有关,比如1918年的大流感、1957-58年的“亚洲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这些经历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美国政府和居民对流感的认识,也加强了准备和预防措施。当流感袭来时,整个社会能够从容应对。
2015——2016年巴西寨卡病毒
2015年5月巴西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疫情,并开始在本国及美洲国家大规模暴发流行,并不断蔓延至全球59个国家。
2015——2016年巴西经济增速大幅滑坡,消费和投资尤其受到较大影响,但一定程度与全球经济增速低迷、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有关。2016年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以及寨卡病毒疫情的控制,巴西经济逐步企稳回升,而2016年奥运会如期在巴西里约举行,游客量回升,带动其进出口项目改善。
由于寨卡病毒传播媒介主要为伊蚊,人际传播较少发生,因此应对措施也比较简单有效。2016年2月巴西掀起轰轰烈烈的灭蚊行动,并加大相关财政支出。巴西此前对饮用水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不够,此次疫情的爆发使得巴西公共卫生建设得到较大改善。
2016——2017年H7N9禽流感
此次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国。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划分,第五次疫情持续时间为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一共报告了776个病例。在截至2017年底的五轮疫情期间,约39%的确诊患有H7N9病毒感染的人死亡。
中国的第五轮H7N9禽流感疫情未对整体的经济增长造成明显负面影响,受需求端地产、基建与信贷刺激的影响,叠加供给侧改革,实际GDP同比增速从2016年3季度的6.8%升到了2017年2季度的7%,一、二、三产业增速平稳或微升。
具体来看,消费和投资并未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疫情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在10.3%左右徘徊,较为强劲,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2017年上半年快速上升,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均有提速。
受全球回暖共振,以及国内供给侧改革增加大宗进口需求影响,进出口同比增速2016年至2017年1季度趋势改善。
此次疫情后,中国禽养殖行业向到规模化、良种化、专业化、设施化方向发展,冷链物流和电商生鲜异军突起。
2014和2018年埃博拉病毒
2014年2月,西非三国爆发大规模埃博拉病毒疫情,2016年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洲西部埃博拉疫情结束。最终感染人数为28646人,包括11324例死亡,死亡率为40%。尽管西非三国都是属于世界上经济不发达国家,且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都受内战困扰,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但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爆发对于三国的经济仍然是一次重创。世界银行估算此次的瘟疫爆发对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总体影响约为28亿美元。
2018年5月,刚果民主共和国出现新一轮埃博拉疫情。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刚果共报告埃博拉病毒病例3411例,其中死亡2237例。
采矿业是刚果民主共和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沿其东部边界(包括埃博拉感染地区)有多达2600个手工采矿场,随着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的人数增加、工人数量的减少以及旅行和贸易的限制,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采矿业收入受到负面影响。
2012和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2012年6月,首例MERS病例出现于沙特阿拉伯,截至2015年5月10日,沙特确诊MERS病例累计976例,其中死亡376例,中东地区总计1090例。中东地区确诊病例占世界MERS总病例95%以上,为世界主要疫区。
从沙特来看,MERS疫情开启后,沙特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直到2013年经济一季度才见底。
2015年5月20日韩国确诊第一例MERS患者,随后疫情迅速扩散,感染人数很快增长并超过位于中东的阿联酋而成为世界第二大MERS发病国,仅次于2012年4月首次MERS病例发源地——沙特阿拉伯。2015年7月28日韩国政府表示MERS疫情事实上已经结束。至此,韩国境内共计出现186例,死亡38人。
从GDP的增长来看,在2015年5月疫情出现后,对二季度GDP整体造成一定冲击,但随着7月份之后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增长随即增长向好。根据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的统计数据,MERS疫情导致2015年韩国GDP比预期值低0.2%~0.3%。
历次疫情的启示通过对过去100年大疫情的梳理,报告认为,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即便是最严重的1918年大流感,经济增速也在疫情消退后,重回了潜在增长趋势。
随着管控能力的增强、国际协作的加深、重视程度的提升、医学的快速发展,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趋势似乎减弱,管控能力越强的国家疫情的冲击似乎越小。同时,各国在一次次短期应对和中长期结构性改革中,逐渐总结出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
此外,一次次的疫情在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决策机制的发展完善的同时,也促进了很多产业的变革。
比如,“非典”促进了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开启了电子支付结算的新时代,医药、健康产业也得到扶持。2009年的大流感后美国“自我保健运动”潮提升了非处方药的需求、减轻了公共医疗负担。2013年和2016年的禽流感则带动了冷链物流、电商生鲜、规模化养殖的大发展。
而今年这一次,新零售电商、视频网站、在线教育、大数据等或都会迎来新的机遇。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昭 综合整理自光大证券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