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朝为例,说说科举时代生员有哪些老师?

现代社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太多。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每门课程,都有独立教授的老师。所以,在现代社会当中,每个学生从小到大所遇到老师的数量,如果用不计其数来描述,似乎一点都不会觉得是在夸大其词。

教师是值得尊敬的职业,教师也是良心职业,这一点,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度,大约都是适用的。

但是,在教育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现代社会里,面对未来的发展,面对下一代的成长,我们还是不禁要审慎思索一下:

每个学生,一生会遇到这么多老师,试问:这么多的老师,真正当得起师范、师表这类词的,又有多少呢?

说到真实意义上的师范、师表,我想,大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或可当得起这两个词:

第一,其身严正,是正人君子一流人物;其举手投足、处事为人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第二,对学生道德信仰的教育方面,能够培养出学生谦谦君子、翩翩绅士的素养,使得学生在精神上健康、最好能够在精神上独立。

第三,教授学生应有的知识。

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师范、师表。

这样的条件,看起来,似乎有些苛刻;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并不见得就是刻意刁难。

既然,选择受人尊敬的职业,既然,选择了良心职业,那么,就要符合所选职业的各项要求。

说到这里,所有人,都可以回过头去望一望:

在您以往的人生之中,如果请您在教过您的老师之中,选出三位,让您发自内心深处地真情抒写并真诚感恩。

请问,您能不能凑足这三位人数?

请问,您能不能真实诚恳、不欺自心地完成这个任务?

撇开问题,就我浅见,我想,

我们能够深情记住并真诚感恩的老师,可能是这样的:

别人都觉得这个学生没出息、不长进、没前途;只有那个老师,认为这个学生会长进、会成人。

我们能够深情记住并真诚感恩的老师,可能是这样的:

在学生连自己是怎样的人都弄不清楚的时候,只有那个老师,发现了学生的长处,对其进行引导,使其有了前进的方向。

另外,也有一些学生,是受了老师的资助,才记住老师的。老师资助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老师最重要的是“培其才”,而“济其财”只在末端。

说完现代的状况,接下来,说一说科举时代的老师。

清人徐珂所编《清稗类钞·师友类》中的《师之类别》一节,对此有所描述。

话说,科举时代的老师,也很多,但是,比起现代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正因为是“小巫”,至少在数量上不那么多,所以,科举时代的老师,可以一一罗列来说。

一、受业师

生员追随其身边、接受学业,朝夕侍从受教的老师。

受业师有多重要?

《大清律例》竟有专项条款:

『律』311.00殴受业师

“凡殴受业师者,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凡者,非徒指儒言,百工技艺,亦在内。儒师终身如一;其余学未成或易别业,则不坐;如学业已成,罪亦与儒并科。]”

也就是说:

凡是殴打受业师的,量刑时,要比一般的殴打罪加二等;

殴打受业师致死者,处于斩刑。

另外,其他行业的人殴打受业师,要看学成或未学成,或者中途有没有改投他师,然后,再论要不要加重罪行;

读书人只要是殴打受业师,无论学成与否、改投他师与否,全都罪加二等。

二、问业师

所谓问业师:

一是指生员偶尔拜访,请教学问的老师;

二是指生员通过书信来往,向其讨教知识的老师。

当然,所谓“问业”,也不完全限于请教;也可以是质问、论难、商榷。

三、受知师

所谓受知师,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员在县、府、道参加考试时的主考官及阅卷的主要负责人;

2.生员在科举年份参加考试时,主考的学政;

3.生员被选为优贡或者拔贡时,主考的学政;

4.生员乡试、会试时的巡抚、主考官、房考;

房考,即明、清时乡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

5.生员朝考殿试时阅卷、读卷的各位大臣;

6.生员就读书院的山长、监院。

另,据刘禺生的《世载堂杂忆》载:

“士子中式者,称主考曰座师,称同考官曰房师,称其余考官曰受知师。”

由此记载可知,考试高中的生员,老师又有细分。

四、保举师

生员正式进入官场之后,才有保举师。

大多数情况下,所属官员为其长官所欣赏,或低阶官员被高阶官员所知遇,然后,长官或高阶官员出具奏疏,向朝廷保荐,希望借此来提升所属或低阶官员的层级、或者填补优渥的职缺。正因为这样,于是,才有保举师一说。

须知,保举师已经全然官场化。

经过保举之后,就小的方面来看,低阶官员会因为保举而衣食无忧;就大的方面看,低阶官员进阶之后,可能就有了膨胀个人欲望的广阔空间。

因此,官场上,很多人对保举师都是感激涕零的。有些人,恨不得把保举师当成亲爹来侍奉。因为做不了高官保举师的义子,无法入螟蛉之列,就只好用老师来称谓了。

就以上的这些老师来看,生员对老师的致敬中,最竭尽真诚、礼数周到的,是保举的受知师。这样的老师,首先认可并欣赏学生的才华、学识和为人,考试时将学生录取,又因为欣赏并认可,所以还会保举学生为朝廷效力。

这种保举的受知师,通俗来讲,就是将学生收进门、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就因为这样,吉祥时令、年节,学生都会拜望保举的受知师,而且,老师、老师的父母、老师的妻妾、老师的子女等,这些人婚丧嫁娶时,学生都会向保举的受知师送钱、送礼。老师也不需要见外,安然接受就是了。

当然,这种保举的受知师,和上文那种单纯升迁关系的保举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大多数时候,进入官场之后,一来是和受业师、问业师接触相对较少;二来是和受业师、问业师相隔遥远;所以,很多人对受业师、问业师就很疏远了。

还有一些人,进入官场之后,就会完全忘掉早先的受业师、问业师,对他们不闻不问、视之如路人。这种人,喜欢打交道、通问讯、馈财物的,基本都是可以让他们通达显贵的人;这种人,所交往的,都是声名显赫、可借力、可为自己声援的人。

五、拜门师

所谓拜门师,其实,也可以列在受知师之中。

这种老师,其实,所谓的学生最初原本也不认识他。所谓的学生也不会在意老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如何。即便是老师的辈行低于学生、年龄比学生小,所谓的学生都无所谓。所谓的学生注重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是高官显位,而且能够奥援自己、汲引自己。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学生认准某人可以做自己的拜门师后,他就会请人介绍引见。然后,他会穿戴整齐、拿着丰厚的财物,前去拜谒,看见某人之后,他一定会磕头无数,口上不断地尊称着“老师、老师”。这样,他就会被录入人家的弟子名单了。

科举时代的老师,大体已经说完。

文末,再说说相关话题。

弟子在老师跟前对自己称谓,如果是书面表达时,一般都写“受业”两个字。

但是,弟子在老师跟前对自己称谓,如果是口头表达时,则会有一些差别:

1.对于受业师、问业师,自称为:学生。

2.对于受知师,自称为:门生。之所以自称门生,大约是因为弟子要列于门墙之外等候,才能谒见老师吧。一般情况下,受知师多为达官贵人,他们的公署、私邸,都会有看门人。看门人住的房子,叫做门房。弟子要去拜望老师,肯定要先到门房,等待看门人通报、被受知师传见之后,才敢面见老师。所以,谒见受知师,也被称之为拜门。拜门时,还要给看门人一些银两,叫做门包。据说,门包的分量一般是学生送给老师钱财的百分之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