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宝宝还小时,很多父母一发现宝宝不对劲,着急指数飙升,往往一把抱起宝宝就往急诊室冲,想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宝宝的不适!但要提醒父母,挂急诊并不一定能马上解决宝宝的问题,关于带宝宝挂急诊,有9件事要提醒您!
你有带宝宝挂急诊的经验吗?以为是随到碎看的急诊,却等了很久;以为可以知道宝宝为什么不舒服的原因,却还要再通过门诊追踪检查;以为医师一定了解宝宝的状况,科室听来好像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关于急诊,其实有很多你所不了解之处……
1、哪些时候一定要挂急诊?
“2个月大的宝宝发烧了,挂急诊好贵,等天亮再带他去看门诊好了”
急诊室是24小时运作的医疗单位,主要目的是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因此,若宝宝发生危机状况,如大面积的烧伤(以患者的手掌为准,若面积约其10个手掌大小,必须送往有整形外科的医院)、大出血、窒息、抽搐、昏迷等,需要立刻送急诊。
不少父母察觉宝宝发烧,尤其在半夜时,多会立刻送急诊。儿童急诊及感染科医师表示,“发烧不一定送急诊,但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而言,有发烧状况一定要赶快送急诊”。他解释,3个月以内的婴儿因免疫功能不佳,得严重疾病的概率也较高,加上不具备口语表达能力,肢体语言也不明显,若突然出现如发烧(体温超过38℃以上)、一整天不喝奶、哭闹不休、持续呕吐或昏睡等情形时,都应尽快送急诊。
此外,碰到宝宝身体的任何一部位,出现尖叫或疼痛的反应;宝宝呼吸浅且速度快,看起来很费力的样子;因严重腹泻或呕吐而出现脱水的现象,也需要尽快送至急诊出就医。
2、最好由主要照顾着陪同就医
“医师,我带孩子给你‘看’病,但你为什么一直问我宝宝的事?“
医师表示,”看诊程序包括问诊(病史、病程)、理学检查(视诊、触诊、听诊等)、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波、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或实验室检验(抽血、致病原培养、病理检查),其中以问诊最重要“。医师解释,医师问诊有如侦探办案,必须请案发目击证人说明所见状况(病史与病程),然后从内容找出蛛丝马迹,并以此推论”凶手“,才能对症下药。然而,年纪小的宝宝还不具口语表达能力,医师指出,”想要获得正确病程信息,有赖随时陪在身边的‘主要照顾者’,因为他们才最清楚宝宝发生了什么事“。
医师强调,“当宝宝需要就医时,最好由主要照顾着陪同,若少了主要照顾者提供的‘线索’,再厉害的医师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医师提醒,提供信息时不要像流水账一样,如“从昨天早上开始发烧,体温39摄氏度,少了一小时后……”,而是讲重点,如“烧多久”、“何时开始烧”等,好让看诊医师能够迅速掌握状况,并使宝宝能得到最好、最快、最正确的医疗照顾。
3、急诊不像门诊先到先看
“明明是我们先来的,医师怎么不是先看我的孩子?”
急诊的看诊顺序与门诊不同,医师指出,“目前在台湾,急诊是依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即按‘检伤分类分级表’来决定看诊的顺序”。急诊捡商分为五级:第一级的疾病属性“复苏急救(立即处理)”;第二级疾病为“危急(预计在10分钟内看诊)”;第三级则是“紧急(预计在30分钟内看诊)”;第四级是“次紧急(预计在60分钟内看诊)”;第五级是指“非紧急,应可延后处理或劝说去看门诊(预计在120分钟内看诊)”。
他解释,如果海绵宝宝先到急诊室挂号,经验伤分类后判定为“三级”,但随后挂号的派大星比较严重,捡伤分类为“二级”,依规定在10分钟内必须看诊,这时,先来的海绵宝宝就要等一等,让医护人员优先处理病况比较严重的派大星。
而在大陆内,为了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卫生部也于2011年公布了《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原则(征求意见稿)》,拟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红区、绿区和黄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一级是非急症病人。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当被立即送入红区。红区及四级病人诊疗区。
医师表示,通过这类客观的分类准则,可避免父母“主观”认定自己的宝宝状况最危急,二动辄以“怎么不赶快看我的宝宝”要求医护人员。他说:“父母心疼宝宝的心可以理解,不过遇到病况更严重的病童时,只能请宝宝‘不会有立即危险’的父母多发挥同理心,再多等待一下。”
4、急诊的医师未必是儿科医师
“你们是医生吗?为什么不能清除告诉我宝宝到底怎么了?”
一般在急诊处看诊的医师属于“急诊医学科”,主要责任是在最短时间内帮助患者脱离危险,后续再交由专科医师负责更精确的诊断与检查。但医生强调,“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影”,为了保障孩子的就医权益,多数医院做法是由儿科医生驻守急诊处,专门诊治18岁以下的急诊患者。
不过,在人力不足的医院,则可能没有儿科医生驻守急诊处的配置,若碰到宝宝的病况比较复杂时,父母可能无法立即由“非儿科急诊医生”口中获得明确的信息,这时就看当下的处置是转到病房由儿科医生接手,或再通过儿科门诊追踪,以确切了解宝宝的状况。
5、不应因怕宝宝疼而拒绝接受相关检查
“什么,要帮宝宝抽血,不行,孩子会疼,不要抽了……”
“孩子撞到头,为什么不安排计算机断层?”
除了理学检查外,医生会依宝宝的状况评估需要做哪些检查,有的父母一听到宝宝要抽血,担心孩子抽血怕疼,或X光检查有辐射而拒绝接受相关检查;有的则是明明不需要做检查,父母却像“点菜”一样,主动要求做“XX检查”。
医生观察到父母的心态:“有人是宝宝没事却要求医师检查这检查那,或是宝宝需要接受检查却又不肯做”,他指出,两者其实对宝宝都不好,“不需要做却非要做”不仅有浪费医疗资源之嫌,也为孩子带来因接受检查所产生的恐惧;“该做不而不做”则无法确切了解宝宝的状况,甚至可能有延误治疗的隐忧,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婴儿发烧,需要做的检查比年龄较大的孩子来的多一些,这是为了补足主观诊断的盲点,避免加深宝宝健康受影响的程度。
医生强调,“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有一定标准,医生会依诊断决定检查项目,希望父母多多配合医生才是”。
6、不应质疑医护人员打针技术不佳
“你们的技术真的很差劲,扎了好几针还没成功,你不知道孩子很疼吗?”
一般在急诊处的诊室中,父母与医护人员最常发生冲突的事就是“打点滴”,医生指出,“争执点有二,一种是孩子命名看起来好好的,家长却认为打了点滴会让病好的快而执意要打;另一种则是决定要打点滴了,却因医护人员没能一针打上,即无法将软管留置针一次就准确地放入静脉”。他说前者通常在解释无效后,多会“顺应民意”;但后者仍是造成冲突的“导火线”,父母不忍生病的孩子再多受一点苦,心疼之余,不免将怒气转嫁到医护人员身上,进而出现一些情绪性的言语,对此,医生表示,医生们也希望一针就能打进宝宝的血管,但帮宝宝打点滴是一件高度专业的事,其困难点在于:
1、宝宝打针时总是大哭大闹,全身不停扭动。
2、宝宝的血管极细,且常常无法从皮肤表面看到。
3、若宝宝脱水,血管会变得又细又扁,容易戳破。
4、若宝宝全身都肉肉的,很难看到血管。
5、家属的眼神、言语等,往往会造成注射者的心理上莫大的压力。
当然,要能成功打上也不是不可能,医生指出关键在于“固定”,“固定的好坏决定结果”。不过,急诊室医护人力有限,因此,固定工作多由家长协助,偏偏父母担心用力会弄疼孩子而没能妥善固定,导致原本该一针打上的点滴最后反而多打了好几针。
医生指出:“在急诊室工作的医护人员若手脚不够利落、打针技巧不够好,早就不堪重压离职了,能留下来的都是好手,不用担心技术问题,”让医护人员在安静的状态下专心帮宝宝打针才是真的爱护宝宝。
7、急诊重在改善现状与脱离险境而非找出病因
“你不是医生吗?怎么不知道孩子到底生了什么病?”
急诊的目的在于“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至于病因为何,有时无法在急诊时得到明确的答案。医生表示“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专科问题,如心脏科,肾脏科,神经科,新陈代谢科,血液肿瘤科病症,或特殊感染症等,需要回门诊请专科复诊”。毕竟“术业有专攻”,专门问题需要专科医师的诊断,才能找出病因。
因此,他强调,“急诊医生一定会提醒父母带宝宝再至门诊追踪,检查宝宝的现状是否有改善或恶化,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门诊追踪的重要性”。
8、配合医生
“医生啊,住院很麻烦,能不能不要住?我们要回家……”
在急诊初步治疗后,医生会按患者病情而有不同安排,可能是情况稳定后准许离院回家,也可能是留院观察或办理住院,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医生专业判断后的结果。不过,难免有父母不按医嘱而想自行决定去留,如该留院观察却执意要回家。医生说“一般情况下,会尊重家属意见让其离院,不过,会请家属签立‘医疗知情(自动出院)同意书’,避免无法预期的状况发生而引起纠纷。”
医生补充,有时收病患住院是考虑“回家后,家属无法提供良好的照顾质量,无法观察、判断宝宝是否有危急状况”,这时,就会考虑让病童住院。此外,“出生3个月内的宝宝发烧,多会安排住院检查;至于不满1个月的宝宝,一般都要求住院”。
9、就诊前,带齐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啊,没想到宝宝要住院,我什么都没带,这么晚要到哪里买啊?”
急诊后,依程度不同有不同安排,可能是离院回家,也可能是留院观察或住院。
为了不让“要什么没什么”的窘状出现,医生提升,除了儿童医保卡,儿童健康手册,钱包与手机(含备用电池)必带外,出门前,还应帮宝宝准备必需用品,包括:尿布、湿纸巾、毛巾、欢洗衣物、装有开水的奶瓶、配方奶粉及干净奶瓶等,需适度准备几份,避免在短时间内无法回家之用,最好还要有安抚玩具以适时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
为千万宝宝妈妈提供健康咨询,互动社区。(微信:宝大夫 微信号:BaodfWX)
宝大夫_针对中国宝宝的育儿健康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