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热情、肯干是他们立志干出一番事业的真实写照。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一点点在消磨着他们的斗志,惆怅和挣扎,让他们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无法抉择。
作为西点军校的优秀毕业生,麦克阿瑟对未来也是踌躇满志。从小生活在“蜜罐”里,伴随着赞美和荣誉长大,几乎是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但面对单调、乏味的军营生活,也不例外的对未来产生过怀疑和犹豫,他该怎么做呢?
海外服役经历,让他与亚洲结下了不解之缘。
按照西点军校的传统,优秀毕业生都会被送到升迁较快的部队服役,尤其是拥有海外服役的经历,更是升职的不二选择。这一点,有点像现在的公职人员,去边远地区或海外援建一样,回来后会得到很快的提拔。麦克阿瑟少尉也不例外。
1903年,经过5个星期的行程,麦克阿瑟随美国陆军第3工兵营来到了菲律宾,这是其父亲取得辉煌成就的地方。慢节奏的生活气息和热情的当地民众,让他很快就爱上了这个由7083个岛屿组成的国家。不过,收获最大的还是人生阅历。
一是,第一次杀人。作为美国的海外殖民地,菲律宾当地的反抗运动层出不穷。一次,在执行完勘察任务返回营房途中,遭到2名抵抗分子的伏击,良好的军事素养,以及敏锐、果敢的处置,让他第一次连杀2人,并很快晋升为中尉。
二是,结识影响他一生的朋友。麦克阿瑟闲暇之余,经常到美国陆海军俱乐部去消遣,在这里他结识两位当地年轻的律师,经常一起吃饭、聊天,成为很好的朋友。他们就是日后担任菲律宾总统的奎松和奥斯敏纳,是麦克阿瑟军旅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位。
更难得的是,成为父亲的随从参谋,游历亚太地区。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美国为了获取双方的第一手资料,特任命麦克阿瑟的父亲为驻东京军事观察员,而他和母亲也有幸一起到日本,一家人公事、私事一起办,游历了整个亚太地区。
作为随从参谋,他跟随父亲到过新加坡、孟买、泰国、越南等地,甚至在中国停留了2个月。9个月的考察,东方的文化和风土民情,深深吸引着麦克阿瑟,而被人推崇、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更是将他个人的命运和亚太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然而,事业、感情的不如意,让他萌生退意。
1906年,经过一段海外服役的生活,麦克阿瑟的能力得到了军方的认可,被选派到高级工兵学校进修一年,与二战中担任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同班。同时,麦克阿瑟的父亲为了让他更快的“成长”起来,通过昔日部下,谋得一份重要兼职。
这就是担任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罗斯福总统的叔叔)的低级副官。这么做,既可以广泛的认识业界“大佬”,又可以学习更多的社交经验,甚至可以通过总统的提携,在进修完成后,留在陆军总部获得一个不错的职位。可谓用心良苦啊!
麦克阿瑟十分清楚父亲的用意,也全身心地寻找各种机会接近总统,希望得到最高长官的赏识。也许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天天沉迷于“溜须拍马”,进修的成绩很不理想,分配时没能留在总部,“竹篮打水一场空”。
灰心丧气的麦克阿瑟来到基层连队,干工作也提不起精神。前途暗淡的未来,让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婚事,把心思用在了“泡妞”上。按理说,凭借俊美的外表,显赫的出身,又是情场高手,被他看上的女人,很难抵挡住这份感情。
但偏偏就有人不信这个邪。一次,麦克阿瑟在舞会上偶遇一位女子,对她一见钟情,送花、写诗歌,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可这位女子非但不理会,而且连一点反应都没有,似乎当他不存在。让一向感觉良好的麦克阿瑟,自尊心遭到沉重打击。
在事业、感情双重打压下,麦克阿瑟对军人的职业开始有所动摇,再加上工作不上心,在上级的严厉批评后,并“发配”到全营管理最差的一个连队,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对麦克阿瑟来说,是极大的侮辱,更不愿在部队呆了。
好在母亲平克尼“神通广大”,居然找到当时的铁路大亨,为儿子找了一个很好的职位,打算让他转业到地方工作。这时的麦克阿瑟一连几天寝食难安,并认真地开始考虑自己的将来,发现军队依然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军号声”。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兵不死,麦克阿瑟回忆录》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