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打算废帝,丞相犹豫不决,司马迁女儿如何用一句话挽救夫家?

“弘农杨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门阀士族之一。从西汉丞相杨敞开始,到“西晋三杨”,再到隋朝皇帝杨坚、杨广,以及后来唐代杨姓“十一宰相”。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弘农杨氏”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变迁,但家族却依旧显赫。

“弘农杨氏”第一世祖是西汉丞相杨敞,但要论对杨氏家族延续的贡献方面,有一个女人功不可没,她便是杨敞的妻子、太史令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

杨敞在汉昭帝在位期间得到了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器重,自此得以平步青云,一直升至丞相之位。杨敞为人小心谨慎,属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这一类人。虽然霍光对他有知遇之恩,但他也不忘时刻与霍光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万一哪天朝廷上风云突变,霍光倒台,他会跟着受牵连。

然而正所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杨敞身居高位自然不可能彻底躲开朝廷上的纷争。公元前74年,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件就发生在了杨敞的身边。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由于汉昭帝还没有子嗣,于是以霍光为首的一批朝廷重臣便将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接入到了宫中,拥立刘贺继承皇位。

按理说大局已定,接下去就应该是众臣在新皇帝的带领下好好治理国家了。可偏偏刘贺的种种言行举止离霍光心目中的合适帝王人选相差甚远。经过几天思虑后,霍光打算废黜刘贺的皇帝之位,另立新君。可话又说回来,刘贺虽然是霍光所拥立,而且才当了二十多天皇帝,但废黜皇帝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搞不好就会酿成满门抄斩的惨案,因此不能不小心。

为了实现废帝计划,霍光首先就要在朝臣中获得一致意见。于是他派自己的心腹田延年去丞相杨敞府中商议此事。田延年在见到杨敞后将霍光的计划全盘告知,并要求杨敞立即签下“投名状”。杨敞生平最信奉的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霍光却要他参与废帝这么危险的事情,他心中自然一百个不愿意。可霍光当时的权力远在皇帝之上,要是得罪了霍光的话,他同样没有好果子吃。因此,杨敞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

当时正值酷暑,杨敞和田延年两人皆汗流浃背。古时候的大人物出门都带好几套衣服以备不时之需,田延年因满身是汗,所以便起身去更换衣服。正当田延年离开之际,一直在内室偷听二人对话的杨敞夫人,也就是司马光之女司马英走了出来。

司马英对丈夫说:“这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今大将军(指霍光)已经做好决定,派九卿(指田延年,时任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来告知你,你却犹豫不决,不肯表示与大将军同心,这是要遭到诛杀的。”(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听到妻子的这番话,杨敞才恍然大悟,如今朝廷的当家人是霍光,得罪谁都不能得罪他。自己竟然在这个问题上还犹豫半天,真是糊涂透顶。

于是,当田延年换好衣服回来的时候,杨敞立即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

杨敞的这段经历载自《资治通鉴》。事实上,他的这番境遇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在职场上,许多人都会遇到站队的问题。站在胜利的一方,事业往往就飞黄腾达;而站在失败一方则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是扫地出门。杨敞选择了站在霍光一方,并非是霍光对他有知遇之恩,而是因为霍光更强大,更具话语权。读历史的真正意义不是看故事,而是要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教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以史为鉴”其实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