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类目前对太阳系的了解,木星是太阳系内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木星表面一个小小的大红斑,就能塞下整个地球
和我们熟知的月球以及火星不同,木星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陆地”的,因为它位于太阳系“零度线”以外,在那里气体可以独立存在,而不会被太阳辐射剥离,所以木星才可以靠聚集气体,拥有太阳系行星内最大的体积和最大的质量。
上世纪70年代,先锋者10号和11号,以及旅行者一号和二号,都曾略过木星并传回木星表面图像,但它们并不能看到“木星内部”。
现有理论认为,木星并非全由气体组成,而是存在一个10倍地球质量的岩石金属核心,这个核心依靠自身的引力,吸引力零度线以外的大批氢气,而这个核心的体积质量,也在这个过程中极速上升。
最开始“包裹”在核心外层的那些氢气,被日益增加的温度和压力塑造成了金属氢,而金属氢再往上,是液态氢,液态氢再往上,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木星大气。所以说从外向内深入木星的话,首先要经过8万公里厚度的木星海洋,然后穿过3万公里厚度的液态氢,最后到达半径1.5万公里的金属氢和岩石金属构成的木星内核。
需要指出的事,木星的气态液态固态三层圈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宇航员如果进入木星,他只会感觉到周围物质密度的增加,而不会向地球一样穿过大气层,再“自由落体”一段时间,才进入液态海洋。
尽管木星的环境如此“可怖“,但它却默默为地球付出了许多,因为没有木星凭借着自身质量带来的引力,一直“维持”着太阳系小行星带的稳定,偶尔有小行星或者彗星“捣乱”,木星也会第一时间把它们清理掉。
人类文明未来能否进入木星?
1994年,人类亲眼目睹了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全过程,虽然该彗星在距离木星11万公里时,就被木星引力撕碎成了21块,但这21多块碎片排列成的“宇宙火车”,还是撞进了木星内部,并在木星表面形成了,若干个数万公里直径的撞击痕。
列举以上这个例子,是为了突出木星的引力和厚度,如果未来人类想要深入木星的话,首先就要拥有超级材料,因为仅仅是穿过木星大气时受到的压力,都要远超马里亚纳海沟,所以这种“超级材料”的密度,很可能需要达到,近似白矮星密度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抵御木星内部的超高压与高温。
但就目前而言,木星这种气态行星是太阳系内最“没有价值“的行星,没有陆地的它只能作为核聚变燃料场,而不能成为人类殖民的目标,所以木星在未来被深入探测的可能性很小。
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木星都变成过“恒星”
但现实中的木星,虽然物质构成和太阳十分相似,但质量完全锁死了它变成恒星的路,因为太阳系有99.86%的质量都在太阳身上,木星的质量大体只相当于太阳的千分之一,这意味着木星内部的氢元素,无法获得足够高的温度和压力,来发生核聚变反应。
在目前的恒星理论中,恒星的质量下限是太阳质量的1%,也就是说只有近百个木星“扎堆”在一起,才能产生氢元素核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力,才能变成最小的“红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