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苏联,在德军的猛烈打击下,重工业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尽管从西部紧急撤离的工厂,也迅速在东部投产,但产量和质量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尤其是铝、钢、汽油等战略物资的缺乏,更加需要美、英两国的支援。
尤其是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对苏联的援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其中51%的航空汽油是由美国提供的,可以理解为有一半的苏军战机,烧着美国的汽油与德军作战。更何况,美国提供的汽油质量好,实际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
尽管苏联有自己的汽车制造厂,但仍有1/3的缺口是美国填补的。战争中至关重要的炸药,是由美、英两国和加拿大提供的援助,占到苏联战时总产量的53%。更由于高射炮的生产技术高,几乎全部由来自美国的高炮,保卫着苏联的大部分领空。
为了提高苏军的机动性,美国还提供了占总量一半的钢轨,以及1.1万节车皮和大量火车头。并为了加快军工生产,美国还援助了3.8万台机床,英国也援助了6500台,由于美、英两国的机床比苏联的更精密,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当然,援助的还有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中各类车辆46万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千多辆,以及包括护卫舰在内的各类舰船574艘;还援建了62座油库和13座桥梁。这些物资总量达到了1750万吨,价值100多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的1万吨黄金。
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括420万吨的粮食,足够600万人吃上4年。也就是说,战争期间,尽管丢掉了盛产粮食的乌克兰,但依靠美国提供的粮食和罐头,苏军始终维持一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部队,这对赢得最后的胜利至关重要。
苏联统帅在柏林投降后不久,在《真理报》上对此进行了高度评价,“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在整个欧战期间作为租借向苏联提供了武器、战略物资和粮食,大大促进了战争顺利结束”。尽管苏联曾竭力贬低援助的作用,但事实总归事实。
严苛的《第270号命令》和《第227号命令》。
纪律是部队战斗力的保证,这是各国军队都认可和遵循的一条原则。尤其是在战场上逃跑、自残等怯战行为,都会有严厉的处罚,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战时纪律”。相比较而言,二战中苏联执行的战场纪律最为严苛。
苏德战争初期,闪击战的迅猛确实将苏军官兵打蒙了,他们无所适从、四处逃命,甚至是成建制的投降,不要说战斗力了,简直就像一群乌合之众,毫无纪律和军人气节可言。更可怕的是,“恐德症”像瘟疫一般在军中肆意传播,士气极低。
苏联统帅亲自签发了著名的《270号命令》。明确规定,“任何在战争中玩忽职守或者投降自首的人,都将被视为是叛国者。玩忽职守者们将被就地处死,因德军包围而放弃抵抗、投降自首的,他们的家人将被剥夺所有政府补贴和援助”。
要知道,在当时实行配给制的国家里,被政府剥夺补贴和援助意味着什么?只能是饿死。然而,这条命令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到了1942年苏德战场最严峻的时候,战场上一个士兵后撤,往往是带动一大片部队撤退,防线瞬间被突破。
为了彻底打消部队后退的念头,苏联统帅又签发更为严厉的《第227号命令》。“凡制造恐怖者和胆小怯懦者必须立即处死,每一支军队都要由3到5支装备精良的特遣队(每支大约200人)组成第二战线,去射杀那些企图逃跑的战士。”
这就是史称“一步也不准后退”的命令,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战场上苏军的表现大为改观。尽管大多数苏军官兵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军人的责任感,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英勇顽强,但这条命令的威慑作用也很关键。
同时,对于那些“罪不当诛”的官兵,组成特殊的“惩戒部队”,由他们担任一些打头阵、排雷等危险任务。战争期间,约有42万苏军官兵被送入“惩戒营”,他们大多数没有活下来。不管怎么说,苏军的战斗力彻底被激发了出来。
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确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赢得很艰难。但单纯地理解为依靠地大物博和人口众多获得胜利,忽略了美、英两国的援助等其他因素是不全面的,试图淡化这些因素更是不可取,这是不尊重事实。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