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苏联,当地民众为什么从欢迎到憎恨?

二战初期,德国在波兰5天消灭其主力,一个月灭国;在法国10天胜负就已知晓,42天逼其投降。如此之快地完成对几十万人的包围和歼灭,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就是德国上下推崇的“闪击战”。但在苏联却不灵了,这是为什么?

首先,闪击战超出了发挥效力的范围。战争初期,德军一口气深入苏联纵深800至1000公里,已经是了不起的战果,占领了相当于3个法国的国土面积。这时,闪击战的弱点暴露无遗,燃料、弹药和零配件的不足,制约着部队推进的速度。

也就是说,闪击战必须依赖于强大的物资保障。对于中、小国家,这方面的困难还不显,但对地大物博的苏联来说,物资供应困难就预示着,闪击战是有极限的。在充分准备后,一次最多推进800公里,说白了,就是后勤保障能力的极限。

其次,苏联的冬天固然可怕,但对德军来说,更困难的是交通条件。那时的苏联远没有西方国家民生条件好,几乎没有什么公路,铁路也很少。一到秋冬雨季,立刻变成无边的泥沼地,德军轮式车辆举步维艰,而坦克则被用来拖拽。

当德军B集团军群170万人准备进攻莫斯科时,惊奇地出现,只有一条真正的公路可以用,而战术是迂回包抄,都挤在一条路上显然是不现实。在又冷、又泥泞的地方作战,效果可想而知,这比用军队来阻挡德国前进的步伐,效果更好。

更重要的是,闪击战的核心是装甲部队,空军和摩托化步兵只是起配合作用。作为最有战斗力的装甲师,而坦克的补充和维护周期长,势必影响作战效果。也就是说,在苏联,德军损失一辆就少一辆,打不动时,就是坦克所剩无几的时候。

正是由于闪击战不可回避的缺陷,导致在苏联形成两军对峙是必然的结果。而拥有更大回旋空间和更多人力补充的苏联,在美、英两国的帮助下,军事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尽管坦克“大笨粗”,但架不住数量多,逐渐地在消耗中获得优势。

没有利用好政治牌,更是德军失败的关键。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德国之所以入侵苏联,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苏联国内斗争激烈,再加上不得人心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军队的战斗力十分差,各民族之间分崩离析,希望有外来势力来推翻强权制度。

于是,战争初期,德军的到来往往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部队也是成建制的逃向德国,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都把德军当成“救世主”看待。然而,这种现象很快就没有了,并且更加痛恨德军,这都是没有利用好“政治牌”的结果。

一是,没有利用好苏联的内部矛盾,扩大自己的势力。德国如果以推翻强权制度,给占领的地区以独立的权力,成为仆从国;不把当地民众看作劣等民族对待,无疑会得到当地人的支持,甚至会有上千万的人拿起武器,配合德军一起作战。

但在德国元首的目标规划中,苏联是德国在东方的殖民地,而民众将成为被奴役的人,进攻苏联就成了征服整个俄罗斯民族,而不仅仅是推翻强权制度。他更需要乌克兰的粮食解决国内的短缺,遭到抢掠的当地人势必起来反抗。

二是,推行更为残暴的手段。为了维护占领区的统治,德军宣布“部队对平民所犯的罪行,不一定予以起诉”。这无疑就是德军施暴的“通行证”,他们烧杀抢掠,干尽了坏事,沦陷区的民众不得不选择,还不是特别残暴的苏联统帅。

更令人发指的是,对战俘的虐待。战争期间,苏军有560万人成为战俘,至少有一半人死于虐待,尤其是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苏军政治委员被俘后,会立刻被处死。结果就是,普通士兵知道投降也难逃一死,各级政治委员更是把部队打光也不投降。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苏军官兵不是为了胜利而拼命冲杀,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这对德军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相反,苏军的抵抗更顽强,拼杀得更猛烈,在他们看来,只有战胜德军才能获得胜利,才能有活路。

当然,德国入侵苏联的失败原因还有很多。不管怎么说,闪击战的战术效果很好,也有致命的缺陷;苏联的冬天,加上泥泞的路,以及短视的政治眼光,是德国在入侵的那一刻,就已注定失败的主要原因。

大家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