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低息贷款会流入楼市?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了8.07万亿元,其中属于住户的存款增加了6.47万亿元。其中,3月份存款达2.35万亿元,每天新增的存款有758亿元,高于一季度的平均值。

大疫之下,没有迎来报复性消费,却引发报复性存款。这说明市场已出现流动性陷阱,资金在银行系统内打转。

疫情“世界大流行”后,经济复苏缓慢,不确定性大增,投资者不愿意投资,而是将钱存到银行。

同时,疫情中断了市场,导致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骤升,市场出现逆向选择。一些企业、商家及个人的信用突然遭到破坏,商业银行对此缺乏足够的评估,对客户将来的偿债能力缺乏预判,商业银行不敢放贷、谨慎放贷,或者将贷款发给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出于谨慎考虑,又将资金存回到银行。

这时,嗷嗷待哺的私人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最令人担忧的是,并不是资金在银行打转,而是流入楼市。

大疫之下,深圳数千万价格的豪宅被“秒光”,部分楼盘价格快速上涨。这一热炒引发全国性焦虑。

媒体猜测,深圳房价热炒因扶持中小企业的经营贷资金流入楼市所致。监管部门成立了工作组,经过调查对外通报称,未发现违规信贷资金大量流入楼市的情况。

不过,综开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至少是这轮深圳楼市火爆的重要原因。

为了扶植中小企业度过难关,深圳市区两级政府对企业经营贷款进行贴息,比如南山区的贴息比例为70%。在南山区,一笔1000万的经营贷款,贴息之后,实付利息为19万,年化为1.9%,远低于住房贷款的利率(3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45%)。这刺激部分炒房客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款炒房。

其实,客户可以通过各种办法阻扰银行对信贷资金的追踪。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作为风险经营方,其实并不愿意客户将资金投入高风险的、不确定性的实业之中。

网上有个段子说,客户经理向行长汇报说:“客户的信贷资金都投到楼市了,没有拿去做生意。”行长会心一笑:“那我就放心了!”

这是银行的真实想法。

人们很担心,银行们让中国在债务型经济之路上愈陷愈深。

过去十多年,中国银行们都干了什么?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广义货币大规模扩张,商业银行成为中国经济的“印钞机”。

从2008年到2020年,中国M2从47万亿扩张到200多万亿,增长了将近五倍。

图:2010年-2019年四大行存款总额、贷款总额,来源:四大行公开数据

我们看过去十年,银行扩张的信用货币都流向哪里?

2008年到2017年,四大行累积投放信贷规模为252.76万亿,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为68.84万亿,占比27%,制造业贷款49.34万亿,占比为19%。再加上房企贷款,十年内四大行投向房地产的贷款规模总计达87.96万亿,占比34.8%。

从变化趋势来看,2012年,个人住房贷款历史性地取代制造业贷款,成为四大行行政贷款的第一投放方向。(《四大银行信贷流向揭示的真相》)

图:2017年四大行合计贷款流向,来源:大佬时光

信贷扩张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杠杆率全面快速攀升。到2019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美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1%,家庭部门杠杆率为52%,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4.5%。

如果按家庭可支配收入来计算(家庭负债除以家庭可支配收入),中国的家庭部门杠杆率达到110.9%(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这个水平远远超过美国。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显示:房贷是家庭负债的基本构成。有负债的居民家庭中,76.8%的家庭有住房贷款,户均家庭住房贷款余额为38.9万元,占家庭总负债的比重为75.9%。(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中国金融》)

中国负债型经济的实质是银行信贷扩张经济。中国信贷货币实际上是土地本位货币。 国民的负债型经济,便是银行的租金型经济——整个社会都在为银行交租(房贷)。

商业银行的责任是服务于实体,而不是刺激房地产,并从中赚取巨额利润;更不是助长债务型经济,诱发泡沫风险。

我不禁要发出灵魂拷问:中国的银行,价值何在?

大疫之下,一些企业没有收入又没有信贷资金而破产。一些家庭收入下降的同时,担心房价、物价再上涨,断送他们在城市生存的最后希望。

如今,千千万万企业、家庭的命运,都掌握在银行手上。中国经济能否尽快复苏,基本上也由商业银行决定。

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如果商业银行继续捂紧口袋、无所作为,私人企业断了这口气就很难复活了(窗口期正在关闭)。如果救命的信贷资金流入楼市,房价再次暴涨,对很多家庭来说,那将是一次绝望的上涨。

所以,大疫之下,看银行!看银行能否服务于实体经济!

有人说,目前,市场前景黯淡,不确定性增加,商业银行不能冒险将贷款发放给一些中小企业,徒增金融风险。

此话是对的,若中国银行是自由竞争的银行,银行规避市场风险的做法完全没问题。但是,中国的银行是国有银行,而且是居于行政性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

有人说,美国商业银行不肯贷款,美联储跳过商业银行直接向企业贷款,中国央行是否也该如此?

2008年金融危机及这次疫情灾难,美联储都跳过商业银行直接向企业贷款。在美国,银行就是银行,央行就是央行,商业银行遵循市场逻辑,美联储遵循国家信用逻辑,二者实现风险隔离。当商业银行紧缩信贷时,央行用国家信用为市场和企业提供流动性。

但是,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就是市场和企业的“央行”。中国央行无需像美联储一样直接“下水”,完全可以授权给国有商业银行扩张信用,为市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事实上,商业银行已获得足够的信贷扩张,但信贷资金在银行系统空转,没有流到企业手中。

收租时,你是行政性垄断银行;风险时,你又变成了市场性企业。

中国银行们,扼住了经济的咽喉!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