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今天,一生只写一部长篇小说的陈忠实去世,极尽哀荣
1942年8月3日,陈忠实出生于陕西西安灞桥区西蒋村。这个位于市区西南的小村落,南倚白鹿原,北临灞河。陈忠实家世代务农,直到13岁去报考中学,他才第一次离开村庄。
考上中学后,陈忠实努力学习,总是一个人在宿舍和教室看书。这段时光里,他读了不少小说。尤其是柳青的《创业史》,讲述了秦岭脚下农村的故事,让陈忠实第一次开始关注起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
1962年(20岁),陈忠实高中毕业,高考名落孙山。他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老师。他白天上课,晚上熬夜看书,经常第二天都起不来床。
1965年(23岁),陈忠实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散文《夜过流沙沟》。多年以后,陈忠实回忆道:“第一篇作品的发表,首先使我从自卑的痛苦折磨中站立起来,自信第一次击败了自卑!”
从此,写作成了陈忠实最着迷的事。一年又一年的勤耕不辍,陈忠实写作水平突飞猛进。1973年,他发表了小说《接班以后》,反响很好。陈忠实更加乘胜追击,一口气写了四篇小说。
1979年(37岁),他的短篇小说《信任》获全国优秀作品奖。1980年,他的《立身篇》获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小说界文学奖。1982年(40岁),陈忠实进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成为了一名专业作家。1984年,《初夏》获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长城文学奖。
1986年(44岁),在写完几篇有分量的中短篇小说后,陈忠实写作陷入迷茫。他迫切地想要创作出一本“死后可以放进棺材里”的长篇大作。为此,他拒绝去省文联做党组书记,1988年只身回到乡下,潜心写作。
他查阅大量白鹿原的县志,走访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光是自己准备的笔记资料就堆满了一屋子。
(《白鹿原》手稿)
写作耗费了陈忠实的全部精力,那段日子,他拮据到连孩子的学费都快交不起了。四年过去,1992年(50岁),陈忠实为自己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划上了最后的一个标点符号。
停下笔,陈忠实自己形容道:“仿佛从一个漫长而又黑暗的隧道摸着爬着走出来,刚走到洞口看见光亮时,竟然有一种忍受不住光明刺激的晕眩。”
50万字的《白鹿原》,讲述了讲述了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书中对陕西农村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人读起来有种穿越时空的真实感觉。陈忠实对人物的刻画非常到位,并借用魔幻写法,揭示出在大历史背景下人性深处的苦难。
1993年(51岁),《白鹿原》一出版就立刻引起轰动,被认定为是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1996年,《白鹿原》获炎黄杯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享誉全国。
《白鹿原》还被陆续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妇孺皆知。
《白鹿原》一炮走红,不断再版,销量过百万。陈忠实也功成名就,成为了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但陈忠实依旧穿着朴素,天天抽着廉价的雪茄,吃着油泼面、羊肉泡馍。在陈忠实看来,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仍然只是个地地道道的陕西汉子。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因病去世,终年73岁。追悼会上,多名国家领导送来花圈,规格之高超出寻常,极尽哀荣。
长安犹存白鹿原,人间再无陈忠实。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662篇作品,营员“慕和”的第44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