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制造的垃圾早已从地球衍生到太空
即便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垃圾这个词也算得上是无处不在,我们很多不自觉的行为都在持续不断的制造垃圾。但尤其是包装袋和塑料瓶这样的白色垃圾,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暂时的便利,却终究还是会因为处理不到位而给生态环境埋下巨大隐患。
而人类给这个世界制造出的垃圾,当然也不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的这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仅制造出了诸多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和各种设备,更通过各种宇宙探测工具对各类宇宙物体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的确,先进的现代文明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比如:地球的年龄、恒星的演化、乃至太阳系的未来。
但与此同时,那些遗留在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不管是一件破碎的卫星,还是废旧火箭弹,随着这些废弃物的数量逐步增加,我们的地球在之后的时间里,可能会遭受到这些太空垃圾的撞击风险也随之增高。而且,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目前在地球外运行的卫星还有2000颗左右,虽然已经停止运行的卫星大约在3000颗左右,但很明显这个数字会在之后的时间里进一步增大。比如,仅仅是在2020年这一年的时间内,便预计会超过一千颗卫星将要发射。
为什么说太空垃圾会对地球造成威胁?
通常情况下,太空垃圾指的就是那些原本围绕地球轨道的人造物体,也有人将其称为轨道碎片,其中可能有比较大的飞船残骸,也有很小的人造卫星碎片,同时也包括了从航天器本身脱落的一些材料。早在2012年的时候,太空垃圾的体量就超过了4500吨,而美国制造的尖兵1号更是轨道上残存时间最为久远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的问题之所以会变得日益严峻,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的认识还不够。就太空垃圾的形成原因来说,首先是因为爆炸事件所产生的恒天气残骸,然后是那些在失去效用却仍运行在轨道上的火箭残骸和卫星,最后才是宇航员个人过失所导致的空间站中的物体、甚至是生活垃圾被吸入太空。
或许有人会说,地球之外的空间那么大,人类探索宇宙遗留的垃圾怎么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威胁?事实上,空间的大小不过是相对概念,而随着时间的递进,世界各国发射的探测设备也越来越多,势必会导致这个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卫星又都是运行在相同的轨道上。
当运行轨道相对固定,它就像是从空间变成了一种会被消耗殆尽的资源,而我们要做的除了往这个轨道上发射新的探测设备,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好它的使用。因为,一旦其中的几颗卫星发生碰撞事件,便很有可能会激发所谓的凯斯勒效应导致更多碰撞发生,这不仅会损坏在低地球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甚至还将导致其中的一部分空间在之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都不能进行使用。
固体火箭燃料如何帮助减少太空垃圾?
如果不是地道的天文爱好者,大概很少会了解到那些在低地球轨道运行的绝大部分卫星,它们本质上都是不存在推进系统的立方体或小型卫星,而笨重和昂贵又是它们共有的两个基本特征。而这个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能会导致运送卫星的火箭带来风险,不少火箭推进系统易挥发的燃料特性容易在发射、或升空的时候发生爆炸。
近日,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表示,他们已经掌握了减少太空垃圾的方法,而且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开障碍。简单来说,就是将火箭燃料的物质形态更换为固体,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推力、避开障碍物,并实现更长时间存储和有效降低制造成本。虽然固体燃料火箭一直存在不能重新启动的问题,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已经改变了这一现状。
因为,在最近的多次实验中,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停止和重启,这是再次之前从未做到过的一件事。尽管太空垃圾的问题和之后将长期面临的挑战,并不是固体火箭这一个方式就能彻底解决。但至少固体火箭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而且还能还能成功避开轨道存在的碎片,这也会让低地球轨道的安全变得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