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将豺狼座方向上的恒星拍了下来
2016年瑞典天文学家,也拍摄了一组豺狼座方向上的恒星,但瑞典天文学家发现,他们这张照片,和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天文学家的照片相比,少了一颗恒星。
起初他们以为,是星际尘埃遮挡了恒星,过一段时间后,恒星就会复原,但事实上,这颗恒星再也没有出现过。
3年之后的2019年,灵敏度更高的数字巡天图像显示,“离奇消失”的恒星数量,已经超过了100颗,而这种“恒星大规模消失事件”,在天文学中还没有先例可循。
从理论上来说
恒星作为宇宙中发光发热的主力军,寿命根据质量的不同,在数百万年到数千亿年之间。
质量最小的红矮星,内部核聚变反应强度最小,因此它们的寿命在数千亿年左右,而且宇宙中80%都是红矮星。
太阳这种中等质量的黄矮星,占到了宇宙恒星总量的3%,它们的寿命在100亿年左右,寿终正寝后的黄矮星,会根据生前质量坍塌成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尽管理论上白矮星还能冷却成黑矮星,但天文学界普遍认为,以白矮星的能量释放速度,它变成黑矮星所需要的时间,要比宇宙的年龄还长,因此目前的宇宙中是没有黑矮星的,所以此次的恒星大规模消失,和黑矮星没什么关系
黄矮星之上,就是宇宙中的大质量恒星了,由于内部核聚变反应太过剧烈,所以它们的寿命普遍在1亿年以下,寿终正寝后的它们,会在引力作用下坍塌成黑洞,而这一坍塌过程从外界看去,就好像“恒星突然消失了”一样。
所以天文学家观测到的“数百颗恒星突然消失”,在目前的理论框架下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些恒星都坍塌成黑洞了。
但上百颗寿命在数百万年到数千万年不等的恒星,在短短半个世纪内同时坍塌成黑洞,属于极小概率事件,所以天文学界包括大众,并不是很认同这种解释。
在天文学中,如果出现了一个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那么绝大部分人包括天文学家,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外星文明”
在有关外星文明的卡尔达舍夫等级中,一级文明可以利用所在行星的能源,二级文明可以利用所在恒星系的能源,三级文明可以利用整个银河系的能源。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到了星系总质量的99.86%,因此恒星系中的能量,其实都在太阳身上,而宇宙其他恒星系的能量分布情况,也和太阳系相似。
因此二级文明所谓的“利用整个恒星系的能源”,其实就是利用恒星的能源。
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从宇宙文明的角度出发,认为最理想的恒星能量利用方式,就是建造一个球形装置,将恒星完全笼罩,进而百分百吸收恒星的能量。这种“包裹恒星的装置”后来被称为“戴森球”
戴森球最大的特点,就是会造成恒星光度的离奇变化,如果戴森球将恒星完全包裹,那么恒星在可见光波段上就会“消失”,因此在一些天文学家看来,百余颗恒星突然消失,有可能是因为外星文明在“建造戴森球”。
实际上在天文学家发现恒星大规模消失之前,人类就在宇宙中发现了疑似“戴森球”
2011年到2013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颗,亮度频繁不规则变化的恒星,它的中文名称是塔比星,截至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戴森球,那么塔比星很可能就是。
然而真正认为“百余颗恒星突然消失”,是外星文明手笔的天文学家并不多,大部分科学家依然觉得,恒星的消失源自一种我们尚不了解的,全新的恒星物理现象。
因为上个世纪射电望远镜,第一次收到脉冲星信号的时候,很多人也将这种极其规律的电磁信号,当作了“外星文明信号”,但后来的观测结果表明,这种信号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来自于高速自转的中子星(脉冲星),而不是什么外星文明。
总结
恒星的突然消失,是外星文明所为也好,是未知的科学现象也罢,归根结底,恒星的消失都表明我们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还十分有限,现有的科学理论还远不足以用来解释宇宙中的一切,但不论怎样,人类文明都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