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知道薛定谔是谁,也可以对普朗克一点概念都没有,但一提到这个人,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物理史上,正有这么一位家喻户晓的巨星──亚伯.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 – 1955)。
众所瞩目的焦点
公元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取得了博士学位,同年他也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关系的4篇论文,在物理学的4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该年被后人称为爱因斯坦“奇迹的一年”。
公元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在里面提到,重力并不是一种力,而是宇宙弯曲的副产物,这无疑颠覆了人们对于重力的概念,起初,这个理论指对学界造成回响。然而。在公元1919年的日蚀观测,帮助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自此这个理论一夕成名。
当时的美国社会相当仇外,但他们被爱因斯坦这位直言不讳的外国科学家深深吸引著,从那时开始,爱因斯坦古怪的性格及热情,让他不再单单是一位物理学家,而是媒体吹捧的明星。
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3年半后,1919年5月,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带领了考察队到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去观测日全食,目的是检验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爱因斯坦认为光束在掠过太阳时,会因太阳周遭弯曲时空的影响而偏折。1919年的日全食恰好提供机会,让爱丁顿此测量出此偏折角度,藉以证实或推翻广义相对论。爱丁顿从日全食照片发现,光束偏折角度在误差范围内正好与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相符,人们深信已久的古典力学就这样子被推翻了,此消息立即成了当时全球报纸的头版新闻,爱因斯坦开始声名大噪。
当时在报章的科学报导刚兴起,记者们捕捉到了这位科学界的明星,如同培养偶像,大肆赞赏及宣传爱因斯坦,但是,难道些记者都完全理解爱因斯坦的学术研究吗?当然不可能。绝大部分的记者都没有受过当代理论物理的教育,要理解爱因斯坦的深奥的研究,形同纸上谈兵,因此这些记者透过向其他专家探听爱因斯坦理论的重要性,含糊地描述后加以渲染,刊载在报纸上供大众阅览。
读者也意识到,其实他们根本看不懂爱因斯坦到底在研究什么。他的研究被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此的朦胧感甚至吸引了更多人,让他的声望水涨船高,爱因斯坦于公元1921年因为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名气被推向了更高的巅峰。
公元1933年,因受纳粹德国的迫害,爱因斯坦迁居美国,并担任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雇用了许多助理,继续进行他的研究,他致力于找寻宇宙的第五个维度,然而这项研究依旧无果,在公元1945年他放弃了这项研究。随着量子论的发展,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量子力学应该是正确的。媒体开始转换风向,吹捧薛定谔的研究,但爱因斯坦依旧对量子论不屑一顾。爱因斯坦开启了量子力学的这扇大门,但却一生都在努力证明量子力学的错,结果是一个都找不到。
爱因斯坦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提升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当时他与利奥.希拉得向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书,基于担忧德国纳粹成功制造原子弹,建议开始着手研发原子弹,说服了美国政府,启动曼哈顿计划,并在战争中成功引爆。这一切都归功于爱因斯坦所提出的质能守恒理论,原本已经相当知名的他更是声名大噪。但由于原子弹所造成的重大伤亡,也败坏了爱因斯坦的良好名声,美名与臭名并存,爱因斯坦成为了核能世代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研究上的挫败
然而,事情总不会那么顺利,经过那“奇迹的一年”及辉煌的数年,爱因斯坦在研究上也遇到了许多的阻碍,他奠定了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同时却也被自己绊倒了。
在1920年代开始,爱因斯坦已经开始尝试扩展广义相对论,他认为能够将电磁力及重力合并到一个均匀场内,当他发现爱丁顿的仿射几何理论并不完备后,便激起了他想从事这份研究的热忱,媒体也帮他广告了一番。然而到了1925年末,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没有奇异点”的理论,因此他决定放弃这项研究。
公元1928年,爱因斯坦被诊断出了心脏病,而被迫休息。当时他正在思考绝对平行(Distant
Parallelism)的架构,找寻一个可以统一重力及电磁力的方法。因此当他一恢复,便立即投入工作当中。公元1929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这篇论文,他甚至认为这个理论超越了他以前的研究,是有生以来对于人类最大的贡献。
当时他适逢50岁生日,仅管这篇论文依旧初步,而且缺乏实验的佐证,依旧立即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并获得了数篇来自知名期刊及报章的大篇幅报导,甚至1000本的期刊在短短3天内就销售一空。当时量子论这门学派蓬勃发展,记者们却还是愿意为了报导爱因斯坦而鞠躬尽瘁,爱因斯坦著实是为媒体宠儿。
包立是爱因斯坦少数的知音之一,他精准地指出爱因斯坦绝对平行理论中,无法吻合广义相对论预测的地方,例如重力会造成光的弯曲等等。当时包立也写信给爱因斯坦,认为这个理论不可行,他总有一天一定会放弃这项研究。包立认为,这种理论顶多吸引的到记者的眼光,不用说美国物理学家,更别提欧洲物理学家了。
起初爱因斯坦认为包立的评论过于严厉,但是随着研究的进行,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在1930至1940年代,他着眼于卡鲁查提出的五维时空研究,而媒体也无疑报导出爱因斯坦对于研究的新方向,包立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在报纸上,记者对于爱因斯坦理论的缺陷绝口不提,也未提及统一场论的失败,甚至误导民众,让他们认为爱因斯坦已经成功验证统一场论了。
又爱又恨的记者们
爱因斯坦于公元1955年4月18日去世,花了一生最后的30年,欲寻找一方法,可以将重力和电磁作用力结合成单一简雅的理论,却徒劳无功。然而,一篇纽约时报的报导指出,爱因斯坦对于统一场论的论文中,有一页计算内容遗失,传闻或许这张遗失的手稿含有爱因斯坦推导出的重要公式(这页手稿于2019年初被寻获)。
一直以来,爱因斯坦与媒体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媒体使得他成为众人的焦点及推崇的明星,让他得以到世界各地演讲,推广自己对于科学的见解,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礼遇及爱戴。然而,对于注重隐私的他,又着实憎恨媒体将他的私生活暴露在阳光下。即便如此,爱因斯坦并未因此隐居,或是从此拒绝谈论他的工作,他反而持续地对大众宣扬他对于科学、哲学、宗教、政治等等的见解。渐渐地,爱因斯坦不再夸大他在统一场论当中的研究,但他将它的研究结合著史实陈述出来,因此记者仍旧不断传述着他对于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在爱因斯坦以前,媒体通常喜欢报导发明家,例如法拉第、爱迪生等等,但是从自他以后,媒体转而投入理论的报导,例如量子物理及宇宙论。再者,爱因斯坦与媒体间的关系,扭曲了媒体报导科学的模式。爱因斯坦一生发表了很多书籍与论文。除此以外,他还与很多科学家合作贡献出许多重要结果。然而记者却倾向于诉说个人的成就,而忽略了其他合作者所带来的贡献。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并不会因为他犯了什么研究上错误,而掩盖了他的锋芒。即便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爱因斯坦曾经做过这么多失败的研究,他对社会的贡献依旧更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只要跟他有关联的科学文章、电影,都会是热门的选项,看来即便爱因斯坦已经逝世几十年,他依旧是科学界最炙手可热的媒体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