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时,是否应该考虑“把兴趣当饭吃”?

为什么有些人担心兴趣变成工作,就不再能够当成兴趣了呢?这就是“兴趣”和“热情”的差异,热情是兴趣的高阶概念。

热情和兴趣有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我们可以为了热情承受许多痛苦,但兴趣无法。”如果一个兴趣不只是单纯的生活小调剂,而是可以为了那件事情,忍受许多辛苦困难,这就可以称得上是热情,是兴趣可以当饭吃的关键。

比如电竞选手,喜欢玩游戏不是唯一的门槛,选手们为了精进自己的技术和表现,可以花非常多时间研究战术、搭配演练,甚至到了手腕肩膀有些职业伤害的地步。能够付出这样的条件,才是兴趣职业化的关键步骤。

热情就像蛋黄,兴趣就像蛋白。我们对于很多事情有“兴趣”,但这些兴趣背后的高阶共通因素,才是真正的核心,指向我们“热情”的所在。

我们对于热情领域有强烈的喜爱,也因此延伸出对于周边相关领域的兴趣。

因为成就感而培养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认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当然事情都有各种脉络和缘由,我发现通常这类兴趣跟成就感有所关连。

大家在讨论职业价值观的时候,都会提到成就感的重要性。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如果逐渐胜任、特别擅长、做出名声、被大家重视和需要、满足了内在需求,我也相信这样的情况下,会累积出兴趣甚至热情。


有时候我们不一定是喜欢那事物本身,而是喜欢伴随那个事物而来的其他东西。

能力和天赋

到底有没有天赋存在?答案是有的。

刚开始接触的东西,发现自己很能够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看过之后就很容易知道这个理论要说什么、这个工具怎么用,知道如何运用在实际场域,甚至还能举一反三,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我非常确信自己在这个方面是有天赋的。

除了领域属性的能力天赋,还有一般属性的能力天赋(人际、表达、思考等等)。

有天赋的能力,会比没有天赋的能力更容易培养,在市场中也会更有竞争力。不过很妙的是:我们经常会忽略自己的天赋线索,认为那些是很自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很擅长、自然而然就能做到,所以也觉得大家应该都能做到吧!没什么特别了不起的。

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对一个人来说轻松容易的事情,对另一个人来说有如登天之难。我和一个好朋友的特长就差异很大:他擅长“行动”,先做了再说,一边尝试验证,也不太害怕犯错;但我刚好相反,我擅长“思考”,希望有计划之后再实践,不想出错。习惯先行动,就是他的强项、我的弱项;习惯先思考,就是我的强项、他的弱项。


在天赋部分,我们常使用的工具是盖洛普的34天赋优势测验。这份测验题目设计采用强迫选择、避免全部皆高的状况,目的在于突出相对强势的特质。萃取的层次也很刚好,34个特质很具体,搭配原本的书一起看,可以对工作上的优势发挥有初步的方向。不过如果要进行测验、看更完整的测验说明,需要花费一笔费用。所以通常会先直接用书中揭露的讯息讨论。

热情和天赋可以带来复利效应

热情和天赋,是在兴趣和能力之上的高阶概念。如果要规划长远的职涯发展、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在基础的生涯金三角之上,进一步掌握热情和天赋的方向,思考这些元素如何融入在自己的生活和职业当中,会是长期来说最有投资报酬率的领域。

热情和天赋,是我们乐在其中、天生擅长的事情,如果持续投资,就可以获得复利效应。就如同年利率1%和年利率5%的差异,短期来看差距不大,但长期来看就会有云泥之别。

职涯是一场马拉松、长期战,采取长期主义的人才会获胜到最后。


外在三角形,职业世界的比对

我们终于把第一阶段内容谈完,进入到第二阶段。内在三角形最能直接预测的,是外在三角形当中的“职位”。通常充分探索一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热情天赋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职位的选择。

职位:最直接的工作内容,也是大家最常见的问题

通常在咨询流程中,会使用职游旅人牌卡,里面有较为常见的100种职业选项,让来访者可以根据前面的探索,仔细挑选最后三到五个方向。

在进行职涯咨询时,许多人经常不了解到底有那些职业类别。如果只能在少数个职业当中挑出一个,硬是让自己套上不合脚的鞋、不合身的衣服,当然会有各种痛苦和困难。

一旦选项扩充到100个,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产业:大环境会影响实际层面和心理层面

除了职位,产业也有影响。透过内在三角形的探索,也会同时发现我们喜欢的主题领域、工作型态。每一种产业都会有相对应的产业特色。包含产业目前在上升期或是衰退期,这会影响实质上的工作机会和待遇。

也许你喜欢传播媒体领域,但是那样的工作型态你无法接受。没有进行变革的传产很稳定、大概也能继续做很久,不过可能你就会觉得非常无聊。

当然,再怎么样讨论平均状态,也还是会有特例,所以只是概况的评估,增加我们找到适合环境的机会。

产业的评估,除了实际面的机会和待遇,也包含了我们是否会喜欢和适应那样的环境。

有位朋友对于助人工作一直非常向往,很希望他的工作能够对于其他人有益处、能提供帮助。但他的职业类型本身是面对电脑的工程师,而且是比较能提供客户服务的专业范围,因此我们转向产业的讨论,从医疗保健和教育辅导的产业当中寻找机会。

公司:企业文化和主管风格的影响

大家常听到:离职,不一定是钱的问题,他可能只是想要离开他的主管。每个人都有个性,企业会有特定的文化、主管也有自己的风格。借由内在三角形的讨论,我们可以开始预测自己适合怎么样的公司和主管。

有些人喜欢安全稳定的制度、有人想要充满冒险和挑战的氛围;有人希望主管可以清楚交代SOP,但也有人不希望主管管太多太严。如果性格和主管冲突、和企业冲突,即使再怎么喜欢这份工作和同事,我们迟早也会选择离开。

内在与外在的平衡

先看内在再看外在,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范围,再对应到职业世界比较高价值的区域,避免一开始就追逐高价值区域,但最后适应不良还是放弃。

也绝对不是只看内在,单纯鼓励人追逐天赋热情是不太负责任的作法。外在环境的现实条件也很重要。现在因为少子化的关系、老师的职缺日渐下滑。许多流浪教师在各个学校的甄试来回奔波,如果及早思考其他的教学路线(如补习班、线上家教、社区大学等等),或许会有更宽阔的眼光,避免走投无路的痛苦。

内在和外在都会持续变动,职涯发展是动态的结果

很多人想要找到一个能做一辈子的职业,但我们忘记人会变、环境也会变。

我们在20岁、30岁、40岁的不同阶段,兴趣稍微转变、某些能力更加成长,一些追求也有调整。这时候如果还固守原来的选择,反而会带来持续的痛苦。

此外,我们也对世界有很多误解,认为现在的职业、产业、公司应该不会消失。人总是期待一切都可以长长久久,但许多事情早就已经有改变的迹象。不论是你我、感情、环境,都是这样。当环境改变、机会流动,在那个当下重新评估和转换,赶快跟上下一个时代的规则,会是比较有智慧的做法。

所以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是一种动态取舍的结果。开车开到一半,如果发现原本地图上面的路中断、或是想去其他目的地,那时候当然可以重新设定GPS系统,导航到另外一个地方。

如果什么都会变,那还有所谓的长远职涯规划吗?还是有的。

长远的职涯规划不是某个点、某个职业、某个公司,这些都是当下较佳满意解的结果。长远的职涯规划,是一个方向而不是单点。透过我们的内在三角形和最后一篇要讨论的生命三角形,找到我们想要的大方向,这就会成为我们职业生涯的指南针、北极星。

如果说有没有一个特定的主轴,那应该会是:“把每个人放到属于他的位置。”阿德勒说,每个人最主要的生命任务有三个:工作、友谊和爱。或许我们应该一直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对的位置,他的生命就很容易会是开心和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