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随着残余的33万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退往英国,预示着法国已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与其在一战中两国抗衡长达4年相比,6周就选择了投降,与其说是法国太弱,还不如说德国太强,尤其是“闪击战”和曼帅的进攻计划堪称完美。
其实,在战役进行到第10天,胜负就已经确定了。德军装甲部队横扫一切、所向披靡,被打蒙的法军只能选择投降,150万人成为俘虏,无兵可守的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也就是说,法国未来的命运已经掌握在德国人的手里。
然而,意大利“再补一刀”的做法,再次成为大笑话。
作为欧洲法西斯鼻祖的墨索里尼,最为风光的时刻就是在“慕尼黑会议”上担任主持人,调停英、法、德三国的矛盾。这对于欧洲大国中最弱的意大利来说,可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时刻,因为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意大利人。
虽然意大利人的野心不小,叫嚣着战争,但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在他们看来,战争一旦爆发,空虚的国力就会立刻原形毕露。这也是波兰战役爆发前,意大利选择退出的根本原因,但德军的速胜,让其又看到了“趁机捞取好处的希望”。
更何况,现在的德国成为世界焦点,这让“墨老大”倍感没有面子。尤其是在德军征服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时,更加坐立不安。在他看来,意大利再不动手的话,不但彻底沦为德国的“跟班”,而且连乘机“分赃”的资格都没有。
让“墨老大”感到高兴的是,此时的法国败局已定,正是出兵的好时机。于是,就在6月10日,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的当天,意大利向法国宣战。这种行为遭到法国人无比的蔑视,“这一击是对一个已经倒下的人再补一刀”。
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倍感屈辱和愤恨的法军,将全部的怒火发泄在意大利人身上。意军45万人的部队,居然被18万人的法军阻挡,不能前进一步,直到7天后法国向德国求和,意大利军队仍然没有丝毫的进展,“墨老大”是又气又急。
让他倍感耻辱的是,原本希望将法国海军占为己有,但遭到了德国元首的拒绝,甚至不允许他参加谈判。根据停战协议,意大利只获得其军队已经占领的地方,有多大呢?几百平方米,也就够“墨老大”在法国建一个大宅院,再次沦为大笑话。
德国不仅对意大利人进行羞辱,还有法国。
1940年6月21日,大势已去的法国与德国开始进行停战谈判。谈判地点还是贡比涅,还是那节专列车厢,为什么呢?很简单,1918年德国签字投降的地方就是这里,随后就是《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德意志民族的屈辱必须在这里发泄。
这一天,作为耻辱的象征,福熙的专列车厢被德国工兵从博物馆里拉出,停放在原来的位置。为了更能获得征服者才能体会到的快感,会议地点事先对法国人保密。德国人就是想看到法国人惊愕时的窘迫样子,以及带给他们的最大羞辱。
前来谈判的法国代表惊讶的同时,也十分清楚德国人的用意。在记者们的围观下,毫无尊严地步入会场,签下了比第一次《贡比涅停战协定》更苛刻的协定。消息传到国内,整个德国沸腾了,人们纷纷自发上街祝贺,民族尊严得到了空前满足。
对于法国人来说,这一天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根据协定,法军解除武装,所有武器上缴德国;一战后,被法国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入德国;并将法国肢解为两部分,德军占领其3/5的领土,剩余部分由贝当政府统治。
更过分的是,这3/5的法国领土包含了富庶的北部工业区,以及整个大西洋沿岸地区。可怜的法国不仅成为了一个内陆国家,而且还要支付占领军的费用。要知道,一战德国投降时,只要求其撤军,并没有解除德军的武装,更没有占领军。
就算严苛的《凡尔赛和约》,还准许其保留10万人的部队,除了阿尔萨斯、洛林和“波兰走廊”外,基本没有肢解德国。这比一战时还苛刻的条件,让法国代表不能接受并表示抗议,但德国人并不打算进行讨价还价,只要求其全部接受。
在德国的最后通牒下,法国人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筹码,只得屈服投降。欣喜若狂的德国人将这节“福煦车厢”作为战利品,拉回柏林供人们参观。在欧洲战争结束前夕,德国元首命令炸毁这节车厢,以免德国战败再次获得羞辱。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