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卷席全球,许多国家地区目前依然处于疫情严重状态。幸运的是,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不少感染了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人已经痊愈出院,这给予了人们成功抗击疫情的信心。
不过,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的感染可以痊愈,而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却会终身感染、无法治愈呢?
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和听说许多种病毒性疾病。比如,从最简单的感冒,到沙眼、风疹、肝炎、流感、艾滋病……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感染的时长上,差异尤为明显:有些只是很寻常的小病,比如感冒通常在一周内就可以自行痊愈,而有些则需要终身服药治疗。这种区别,是因为病毒具有不同的感染策略。
感冒病毒
感冒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成年人平均每年感冒两三次,而儿童可能会接连患上六七次。目前已经发现,有200多种病毒和感冒有关,所以让你感冒的,每次都可能是不同的病毒,不过它们的致病机制其实大同小异。
以最常见的感冒病因——鼻病毒为例,鼻病毒会附着进入人类的鼻腔上皮细胞,导致人体自行释放炎症介质,所以会出现流鼻涕、鼻塞等症状。
鼻病毒通常不会损坏上皮细胞,它们会复制自己,然后从上皮细胞那里释放出来。之后,粘液(也就是鼻涕)可以将它们冲走。这些病毒不会入侵到人体深处。所以几天后,等炎症介质的效应消退,感冒也就痊愈了。正因如此,一般感冒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而人类一年之中甚至可能感冒十次以上。
流感病毒
和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相比,流感病毒的毒性要强得多。流感病毒可以入侵鼻腔、喉咙、肺部的上皮细胞,并在这些细胞里疯狂复制自己。等大量病毒产生后,上皮细胞就会破裂死亡、释放出那些病毒——听起来很可怕对吧,这也是为什么流感的症状会那么严重的原因。
不过,这也有一个优点:被感染的上皮细胞都会很快死亡,新的健康的上皮细胞又会长出来,所以流感病毒也是不会长期感染人的。只要流感痊愈了,那就意味着病毒已经被清除掉了。
流感病毒 图自Wikipedia
乙型肝炎病毒
那我们常常听说的乙型肝炎呢?乙型肝炎的情况稍稍复杂一些,乙型肝炎的感染通常分为两种情况: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其中,顾名思义,慢性乙肝的感染者会终身携带病毒,而多数急性乙肝患者痊愈后,体内的病毒是可以完全清除的。
感冒病毒、流感病毒感染的基本上是呼吸道的黏膜,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是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会寄生在肝细胞里,不停地复制自己、释放病毒。
不过,和流感病毒不同,在慢性感染者的体内,感染了病毒的肝细胞并不会死亡,它们会病怏怏地存活着,等于人体和肝炎病毒共存了。
而发生急性乙肝感染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会猛攻并杀死所有受感染的肝细胞,等这些肝细胞都死亡了,病毒也就消除了。这就是多数急性乙肝患者可以痊愈,而慢性乙肝不能治愈的原因。
慢性乙肝患者常发展出肝硬化 图自Medical News Today
艾滋病毒
乙肝病毒已经很聪明了,而艾滋病毒的段位比乙肝病毒还高一级。为什么?因为艾滋病毒感染的,是人类最重要的免疫系统。艾滋病毒能把自己的遗传物质插进人类的DNA中,这样一来,它们就和人类不分你我了。
艾滋病毒非常狡猾,受感染的免疫细胞是无法被免疫系统识别的,所以也就不能像急性乙肝感染一样,由免疫系统来清除这些病毒。需要提醒的是,艾滋病毒有很多毒株,每一种都可以独立、终身感染人类。因此,即使是艾滋病毒携带者,也还是要保护自己免受更多艾滋病毒的毒手。
艾滋病毒(红色颗粒) 正在入侵一个免疫细胞(NPR) 图自Wikipedia
新型冠状病毒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基本明白了短期感染和长期感染病毒之间的区别了吧?目前,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还没那么透彻。不过,同是呼吸道感染病毒,它的致病机制更接近流感病毒和感冒病毒,而不是艾滋病毒和乙肝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了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之后可能会损坏这些细胞,同时还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严重的肺纤维化。
一旦痊愈,病毒就会随着这些上皮细胞的更新换代而消失,所以病毒是不会长期存在于人体,更不会像某些谣言所说的一样,“需要终身服药治疗”。虽然目前抗疫情况还不能让人放松警惕,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战胜新冠病毒,是迟早的事。
新冠病毒的模拟图 图自Science
参考文献
1."Influenza (Season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6 November 2018.
2.流行和大流行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2019-11-16]
3.Bat cave solves mystery of deadly SARS virus — and suggests new outbreak could occur , 2017年12月1日,《自然》
4.Ryu W (2017). Molecular Virology of Human Pathogenic Viruses. Academic Press. pp. 247–260. ISBN 978-0-12-800838-6.
5.Douek DC, Roederer M, Koup RA (2009). "Emerging Concepts in the Immunopathogenesis of AIDS".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60: 4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