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真实的往事,16位皇帝为什么全都去过沂蒙山?

历史上那些真实的往事

——16位皇帝为什么全都去过沂蒙山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若在齐鲁大地上择文化发扬传承的代表之地,沂蒙山必名列前茅: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有中国最早的祭山文化——蒙山祭祀;这里是中国全真道教华山派的发源地;这里养育了众多名留青史的人,如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

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来说,沂蒙不仅是“山”,更是文化的“催化剂”,甚至有人说:如果缺少了沂蒙山,中国文明的发展可能非如今之样。

“中国长城之父”横亘齐鲁大地上的巨龙

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孟姜女哭长城”以一种悲壮的方式歌颂了爱情。然而,很多人都误以为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但事实上,孟姜女所哭应为齐长城。据历史记载:距秦长城的修建还有几百年时间的齐鲁大地上,一项举全国之力的浩大工程——修建齐长城,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蒙山的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这里常常出现壮丽的云海景象。夕阳西下,茫茫云海与落日的余晖交相辉映,犹如仙境。

齐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这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因此也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齐长城初称“巨防”“防门”,防,在古时有三重含义:準备;守卫、边防;河堤防水。而齐长城修建起因就是防水,随着诸侯国之间战争加剧,“巨防”从防水演变成御敌的军事工程。当时的齐国与鲁国以泰沂山脉相隔,经济实力强大的齐国便利用天然地理优势,在与鲁国的边境线上修建起了一条长达641公里的长城,从今济南开始,自西向东途径泰安、莱芜、淄博、潍坊、临沂、日照,最终在青岛入海,范围遍布8个市17个县区,犹如一条横亘于齐鲁大地的巨龙。


上两幅图为沂蒙山天上王城。天上王城位于临沂市沂水县城西北40公里处,主体分布在纪王崮上。纪王崮是“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这里尚存古城墙、旗杆窝、胭粉泉等历史遗迹。

图为齐长城。

齐长城有很长一段位于沂蒙山区,在淄博境内的劈山,就有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齐长城遗址。长城沿劈山山顶而建,当年的关门、垛口清晰可见……在这段长城防线不远处还建有兵营,兵营房屋早已化为瓦砾,但曾经用来储存天然降水的石砌水窖仍然有迹可循。站在劈山顶,望山脉绵延、云雾蒸腾,触摸时光婆娑过的残墙败石,当年齐兵在这深山之中,誓用生命保卫祖国的军营生活似乎近在眼前。




       沂蒙山历史上属于东夷文明,是古青州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留下了诸多足迹和故事供人寻觅。

从淄博继续往东,在潍坊临朐县大关镇和临沂市蕲水县的交界处,屹立着齐长城最古老、最险要的关隘——穆陵关。穆陵关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中间关楼为二层三拱门的砖石结构建筑,宏伟异常,明代礼部右侍郎薛宣曾写诗赞其气势:“万山绝顶穆陵关,一上山楼五月寒。”

在穆陵关附近,有一座常将军庙。关于常将军,当地人都会讲一段故事:常将军是当地齐长城修建负责人,他告诉民工根据其行走的路线修建长城,然而当常将军回家探望时却忘记告诉民工,民工就跟着他把长城修到了他家,形成了齐长城的复线——第二道长城。常将军因渎职被砍了头,但意外的是,楚军北上攻破了第一道长城,却被第二道长城拦住了。因此,齐王下令修庙纪念这位将军。传说故事常有虚构成分,事实上,在齐长城沿线多有复线,据考证,此为齐国纵深战略而精心建造,并非民间谣传的“误修”。

经过600多公里的路程,齐长城在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入海,至此将保卫齐国的任务交给了海上防线。自秦统一全国,北修长城防御匈奴后,齐长城就逐渐落寂颓败下来。历史已经远去,然而今人仍能在那些断壁残垣中,寻觅到众多或喜或忧、或成王或败寇的故事……

蒙山:中国祭山文化发祥地沂山:16位帝王封禅祭祀

在古时,中国人重堪舆风水之术,而大山名川则多会与风水产生联系。有考证称,《易经》六十四卦中的“蒙卦”就得益于蒙山。道书《灵宝经》《岳渎洞天图》也有相关记载:“东蒙,靖庐福地,东浮云气口接于蓬莱,西根连于三宫空洞之天,南隶衡岳为佐命,北重艮坎为蒙卦,中有靖庐仙宫,神仙僚佐万众,主校罪福生死之籍……”

       沂山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有着极其深厚的镇山文化。岁月荏苒,“五大镇山”的故事,如今已被逐渐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即便位居五镇之首的沂山也不例外。但是,当我们重新将目光聚焦于此,才发现这里不仅完整地保存、传承着厚重的镇山文化,还呈现出满山苍翠的自然之美。

如此“神仙福地”,必被世人所祭拜,早在远古时期蒙山就已有祭祀。相传,伏羲后裔太昊氏族居于蒙山之下,蒙山山系中的龟蒙山南坡有神龟岩,其龟首、龟甲、龟尾清晰可见,族人将此“天鼋神龟”视为氏族的祖神,并进行叩首至地、亲吻大地、献人祭之礼祭祀,此祭祀活动被称为“颛臾”,该族人所建国家为“颛臾国”,即今天临沂市柏林镇固城村所在地。及至西周时期,周天子重新分封天下诸侯,颛臾国被划分附庸于鲁国,专门代表周天子主祭蒙山,这也成为中国祭山文化的起源。

西周时期,颛臾国在蒙山底建蒙祠,每到重要节日,颛臾国王就会率领文武大臣,在蒙祠的祭坛前敬献祭品、宣读祭文、行叩拜亲吻大地之礼。战国时期,颛臾国被其他诸侯国所灭,但祭祀蒙山的仪式却流传了下来。从战国至清,陆续有祭祀,在宋朝至盛:宋朝天子两次追封颛臾王,建颛臾王庙,祭蒙山仪式常规化。至此颛臾王就与蒙山山神合为一体,成为拜祭的对象,蒙山周围的居民对颛臾王的崇拜一直延续至今,每逢重要节庆依然会在颛臾王雕塑前烧纸焚香,祈求健康平安。如今,蒙山下的万寿宫即建于蒙祠遗址旁边,万寿宫里的山神殿中供奉着颛臾王,香火不断。万寿宫的西侧则是颛臾王当年祭祀的祭坛,立于祭坛边,神龟岩清晰可見,遥想当年盛景,对着神龟岩隆重一拜,心中不免升起一股对先人智慧的敬意。

蒙山有颛臾王祭山的故事,而沂山则曾有16位帝王亲临此处封禅祭祀。在中国,“五岳”人尽皆知,却少有人知道“五镇”。五镇即古代皇帝昭封镇守华夏大地的五座神山,受帝王祭祀,五镇之首便是沂山,被历代尊为“神灵之躯、紫气之源”。

早在黄帝时期,沂山就已受封禅,到舜时,沂山被封为东镇。后代帝王多次封祭沂山:唐太宗昭封沂山为东安公,宋徽宗昭封沂山为东安王……而在历史上有名的汉武帝、宋太祖、元成宗、明太祖、清康熙、雍正、乾隆,都曾到此祭祀。

古代帝王到沂山祭祀的第一站,通常在沂山东麓的东镇庙。东镇庙始建于西汉时期,原本坐落于沂山主峰玉皇顶之巅,名“泰山祠”,隋唐时期迁于半山腰,宋初迁于山脚,宋太祖赵匡胤曾亲临此庙主持祭祀大典,并赐名“东镇庙”。除了帝王大祭,如果遇上天灾、兵乱,甚至是废立太子、皇后驾崩,都会在沂山举行祭祀大典。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镇庙最终毁于战火与“文革”的破坏,如今的东镇庙为2010年按元代规模复建,但漫步其中,却常能看见动辄几百上千年历史的石碑。在过去,帝王将相在沂山祭祀,必然会立碑碣以纪之,而文人墨客至此也附庸风雅,镌刻留下墨宝,在清光绪年间,碑刻达360余幢,为中国三大碑林之一:喜文者,可在此寻找苏轼、范仲淹的石碑;爱政者,可在此拜谒朱元璋诏封“沂山之神”御碑、清康熙手书“灵气所钟”御碑;尚史者,也可在此一读记录当时军事征讨、自然灾害等史实故事……

孕育道教、儒家文化文人墨客竞相追逐之地

蒙山钟敏毓秀、形峻势险、云雾缭绕,是上好的修仙问道之所,自秦汉起,便有无数仙真高士在此修炼。根据道教经典《道藏》《列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记载,道教传播者老莱子自耕于蒙阳、鬼谷子在此隐修授业、道教名师紫阳真人于此地传道修炼……因此,这里也成为了道家重要的发祥地。

在蒙山的山腰处,有一地名叫“白云岩”。白云岩是明清时期全真道教华山派祖庭,白云岩有道士林,相传历代在此修炼过的道士死后便葬于此,世世代代守卫着这块洞天福地。白云岩建有清虚观,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后经清康熙、雍正、光绪年间多次修葺扩建,有钟楼、山门、客庭、学舍房廊无数,蔚为壮观,极盛时期,所辖庙田达600余亩,道众百余人。清虚观中多道教名士:宋人皇甫希永、明人杨真人等均曾在此修道,而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应为清代道人高云溪。高云溪原本在清虚观中清修,后至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北京白云观,并提拔为白云观第二十代方丈。通过与清总管太监刘卿的关系出入宫廷,深受慈禧太后宠幸,被封为总道教司,总管全国道教事宜。高云溪羽化后,慈禧还敕赐一祭坛,号封“寿山大真人”。

      沂蒙山历史悠久,这里道教和佛教都非常兴盛,那些散落在山间的一座座寺庙和道观,无不述说着其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厚重文化底蕴。

道教对于沂蒙山的影响是广泛的,这里的村民大多非道教信徒,但对道教传说中主宰天地的神——玉皇大帝却充满了敬意。每逢农历的正月初九、三月三等节日,村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到龟蒙山顶的玉皇殿、万寿宫中的玉皇殿,沂山主峰玉皇顶上的玉皇庙,进行虔诚祭拜。

沂蒙山对儒家文化同样影响深远。据《孟子》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东山即指蒙山,相传,孔子登蒙山的龟蒙顶而感鲁国之小,遂决定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如今的龟蒙山上建有小鲁亭,亭中立青石碑,上刻孔子画像,亭周围红带纷飞,纪念着这位中华文明重要的贡献者。除孔子曾登临,蒙山还养育了“孔子七十二贤人”的曾点、仲子、澹台灭明、原宪。

沂蒙山名人辈出,象征智慧的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珠算创始人刘洪、思想家荀子等均来自这里。而在民间,更让普通人所深记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二十四孝”故事:仲子“百里负米”、曾子“噬指痛心”、老莱子“戏彩娱亲”、闵损“芦衣顺母”、王祥“卧冰求鲤”……

雄伟的山川,深厚的文化氛围,在历史上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在这古朴神奇之地留下鸿篇巨作,让这片土地更加熠熠生辉。杜甫歌咏:“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苏东坡登赋:“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李白留诗:“君道蒙山好,余吟秋江情;流水夕阳去,客马归林鸣。”……

作者: 常莫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