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香港粤语中的造词频率为什么如此之高呢?

香港人与“水”


▲香港粤语中多“水族词”,一来当地与多水的地理气候有关;二来与香港自身的社会文化有关,当地的经济活动频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追求物质的社会氛围,于是“水族词”层出不穷。

方言由来已久,极具地域特色,香港方言却是个例外。1842年香港开埠,在此之前,香港的确存在过几种隶属粤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土话”,但近代以来,香港居民之间通行的主流方言却变成了“广东话”,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从省城引进的“广州话”。结果,香港与广州虽然相距100多公里,两者的方言却几近孪生。

从开埠算起,香港的“广州话”历史还不到两百年。但历史不算长久的香港粤语还是形成了不少特色词汇。比如,在香港居民的口语里,关于“水”的词汇显得特别多,而且大多与“金钱”有关。比如路费叫做“水脚”,缺钱叫做“水头紧”,买东西被骗亏钱的冤大头被称为“水鱼”,甚至银行资金过剩,也被形容为“水浸银行”。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水族词”都是如此,比如“威水”(形容某人很威风,表现很出色)一词就跟金钱无关。

话说回来,“水”在香港粤语中的造词频率为什么如此之高呢?这大概与香港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关。香港开埠后,迅速成为一个商业都会,“有钱大晒(有钱人说了算,有钱就有一切)”,无钱栖惶。再加上香港位于热带地区,三面环海,气候潮湿,终年有雨。香港人早期主要是捕鱼作业,之后渐渐从事船运及转口贸易等。时至今日,香港的经济与“水”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航运业)。

因此,“水”在香港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水为财也”成为社会文化中广受认同的事实,并进一步体现在语言层面,就产生了不少以“水”派生为“金钱”的词语。久而久之,“水”在香港粤语里既可以指通常意义上的水,也可以当作“钱财”的代称。换句话说,没有具体语境的“有冇水?”,可能是“有没有水”的意思,也可能是指“有没有钱”。

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上映的一部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就在剧情里巧妙地利用了“水”的歧義:某处发生火灾,消防队到达后却不是立即救火,而是说了一句“有水过水,无水散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有水的话放水救火,没水的话大家就逃命”。但实际上话里有话,消防队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有钱就给钱,没钱就走人”,也就是在隐晦地索要贿赂。由于这个双关语的桥段设置得十分精彩,此后“有水过水,无水散水”甚至从电影台词变成了极为流行的日常用语。

作者: 郭晔旻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