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在帝国争霸中如何生存?

亚美尼亚:在帝国争霸中生存

——最顽强的民族和最惊人的商业天赋


左上图为山谷中遗世而独立的Tatev修道院

一艘耗时120年建造的方形大船,让诺亚和他的妻儿,以及无数动物得以逃过滔天洪水,重新创造繁华的人间。这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神话传说之一,诺亚方舟的故事。

故事中,诺亚方舟搁浅在一座高山之巅,从而结束了漫长的漂流,诺亚也在这里开始放出动物探查外面的世界,直到确认灾难结束。历经无数年的探索,人们也基本确定了方舟搁浅的地方,就是位于土耳其、伊朗、亚美尼亚三国交界处的阿勒山。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这座“神山”都是亚美尼亚人的地盘,所以亚美尼亚人视自己为诺亚的后裔。

本篇的主角,就是亚美尼亚人和他们的国家。

高加索山的“钉子户”世界上最顽强的民族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战争似乎是永恒的主题。大大小小的战争,见证了一个个帝国的崛起,也导致了一个个文明的覆灭。不过,相对于文明的起伏和政权的更迭,民族的传承则要顽强得多,虽历经苦难,但在不断的迁徙与流亡中,也不断交流与融合,其精神和文化薪火长存。

亚美尼亚人,正是这样一个可以称得上饱经风霜的顽强民族。漫长岁月中,他们曾是抵抗军国主义帝国的钉子户,也曾是跨域地区的霸主,但在更多时间里,他们都是被强邻压制的弱邦。

亚美尼亚先民是高加索的土著居民,吸收了先后迁入该地区的金梅利亚人、斯基泰人、安息人等成分,公元前7-6世纪,亚美尼亚民族基本形成。后来,波斯崛起,亚美尼亚人逐渐被其统治。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击败了波斯人所建的国家,亚美尼亚从波斯的一个省变成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后来亚历山大的逝世,马其顿帝国被瓜分成三部分,亚美尼亚被分裂出来的塞琉古王朝统治。

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朝被罗马击败,亚美尼亚趁机独立出来,几年后建立了阿尔塔什斯王朝,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一度成为当时周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疆土领域从里海到地中海一直延伸至埃及。

右上图为壮丽的Vorotan河峡谷,这里有世界上最长的空中有轨电车轨道。
右下图为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三国交界处的多乌巴亚泽特。

埃里温位于拉兹丹河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左页图为埃里温城市建筑和街头掠影

但这样的幸福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罗马帝国大举进攻,征服了整个亚美尼亚。公元1世纪初,由于罗马与帕提亚帝国交战,亚美尼亚受尽折磨,国土分裂成东西两部分。西亚美尼亚成了罗马的保护国,东亚美尼亚则成了帕提亚的保护国。到公元224年,来自波斯的萨珊王朝崛起,灭掉了帕提亚帝国,将亚美尼亚纳入治下。这一时期,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同化,亞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定基督教为国教,使得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基督教立为国教的国家。

之后数百年时间,亚美尼亚一直被波斯统治。但从公元680年阿拉伯崛起,后来与拜占庭、土耳其爆发战争,亚美尼亚的统治权几易其主,人民苦不堪言。

公元1064年,亚美尼亚被拜占庭所征服,部分贵族被迫迁移到地中海东岸的乞里西亚,建立了卢比尼王朝。1393年,随着最后一位亚美尼亚国王去世,卢比尼王朝宣告结束。1454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直到1828年,沙皇出重金将东亚美尼亚从奥斯曼土耳其人手中买走,许多亚美尼亚人因此迁至东亚美尼亚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对居住在帝国控制区内的西亚美尼亚人进行了种族大屠杀,数以万计的亚美尼亚人被迫流亡海外。


右页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埃奇米亚津大教堂内部装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和奥斯曼帝国苏丹政权接连崩溃,摆脱了双重枷锁束缚的亚美尼亚人开始筹建独立的民主共和国。1920年,亚美尼亚获得独立国家地位,并取得了从黑海沿岸的吉雷松到赛凡湖以南的大片地区。当年末,苏俄军队进入埃里温,亚美尼亚建立苏维埃政权,但西亚美尼亚地区又被土耳其掠夺,并将中世纪时期亚美尼亚王国的首都阿尼和亚美尼亚人的精神象征——阿勒山收入囊中。时至今日,亚美尼亚和土耳其之间关于西亚美尼亚地区的归属权仍然存在争议,两国关系紧张,边境封闭。1936年,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正式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直到1991年9月23日,亚美尼亚从苏联独立而出,才成为一个真正完全自治的独立国家。

行走在亚美尼亚,处处都能感受到古国厚重的历史气息。上一和上二圖为埃里温街景
上三图为埃里温著名的地标Cascade阶梯下一图为Tatev修道院


下二图为埃里温街景
下三图为埃奇米河津教堂。

2000多年的风雨中,亚美尼亚在帝国崛起的政治舞台夹缝中艰难求生,但值得尊敬的是,这个民族展现了强烈的生存意识,一次次被打压,王朝一次次覆灭,甚至还遭到了种族大屠杀,但仍然没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说他们是世界上最顽强的种族之一,毫不为过。

“粉红之城”埃里温历史久远的教堂与修道院

饱经战乱的漫长历史,给亚美尼亚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而见证历史的载体,莫过位于拉兹丹河畔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埃里温。它是闻名于世的外高加索古城之一,公元前782年,亚美尼亚领袖阿尔吉什提一世下令设置了一座军事要塞,名为埃勒布尼,后来改称埃里温。

时至今日,古老的埃里温依然静卧山坡上,四周自然景色优美。举目远眺,阿勒山和阿拉加兹山白雪皑皑,千仞冰峰,朗然在目。城里的建筑大多采用当地盛产的粉红火山岩打造,在阳光的照耀下,有种温柔的粉红色光泽,埃里温因此也被称之为“粉红之城”。不仅如此,各种建筑的墙壁、立柱、转角以及穹顶,还有房前屋后零星散布的石头雕塑,处处都凸显出精美的石雕建筑艺术,经历了漫长时光的浸润,又透出一种深沉、冷峻的色调。

作为世界上最早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亚美尼亚人最为自豪的还有历史久远的教堂与修道院。埃里温附近两处最重要的建筑遗存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分别是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和格加尔德修道院。

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建于公元7世纪,是亚美尼亚最古老的教会建筑,但建成300多年后便在地震中遭到毁坏,至今没有复建。教堂外观为圆形,内部装饰着连拱、浮雕、镶嵌画与壁画。1901~1907年间,考古发掘出底座、柱廊、地基、柱头及许多建筑残片,还发现在拱门和浮雕上塑有拿建筑工具的人,据说那是摹拟当年建筑师和总建筑师阿瓦涅斯的形象而雕刻的。如今教堂的遗址旁建了一座博物馆,一些废墟的残片陈列在这里。这座教堂以其罕见的圆形结构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从残存的拱门之中向南望去,便是雄伟的阿勒山,可见其圣山的地位早在千年前便牢牢刻在了亚美尼亚人心中。

(左右页图)格加尔德修道院拥有非凡的岩洞教堂和坟墓,是中世纪亚美尼亚修道院迄今整体建筑和装饰艺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代表。
右下图为兹瓦尔特诺茨教堂遗址。

格加尔德修道院位于埃里温东南40公里的峡谷中,始建于4世纪,当今建筑物是13世纪重建的,在亚美尼亚语中意为“岩洞教堂”,因大部分建筑物在岩石中凿成而得名。修道院倚山临河,气势宏伟,包括一座中心教堂、两座岩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寝陵。非凡的岩洞教堂和坟墓,是中世纪亚美尼亚修道院迄今整体建筑和装饰艺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代表,其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建筑风格,也对此后这一地区的建筑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勒山下,塞凡湖畔,不足3万平方公里的亚美尼亚,算不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却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印记。而今,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建筑风光、人文生活,都是亚美尼亚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金字招牌。

世界内陆贸易的十字路口缔造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

古老的谚语说: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开一道窗。用这句话来形容亚美尼亚或许比较恰当,这个国家饱经磨难,但也因祸得福——由于战乱,很多亚美尼亚人像犹太人一样移民世界各地,并建立过纵横几大洲的国际化商业团体,缔造了传统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

亚美尼亚正好位于欧亚大陆交接处,从公元前9世纪开始,亚美尼亚地区就已经有了少量的贸易线路。在古波斯时代,亚美尼亚人借着帝国的扩张打通了连接欧亚大陆两头的东西方貿易通道;希腊时代晚期,亚美尼亚人开始有了进入地中海的港口,并进一步拓展着自己的贸易网络;罗马帝国时代,亚美尼亚人长期作为罗马帝国辅助军成员,一些人靠此平步青云,成为名震一方的军事将领甚至君主,让做商人的同胞们几乎没有了史籍上的位置,商业发展曾一度陷入低迷。

到了公元7世纪,亚美尼人在自己的转型之路上做出重要选择——最后一次拜占庭与萨珊的战争中,他们引入突厥集团。突厥人攻破了高加索南部的一些军镇,并为亚美尼亚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的北方路线。后来,亚美尼亚人又顺着阿拉伯征服者的军事开拓步伐,向东抵达中亚或向西进入北非。大量的亚美尼亚商团离开家乡,将自己的立足点改到了巴格达、大马士革、阿勒颇、巴士拉和开罗等商业重镇,他们已经倚重了近千年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通道完成了第一次完美对接,这就给亚美尼亚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视角。

(左右页图)格加尔德修道院建筑群坐落在13世纪所建的围墙中,包括一座中心教堂及其门廊、两座岩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寝陵。其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建筑风格,对此后这一地区的建筑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历史进入第二个千年后,亚美尼亚人又遭遇新一轮战乱,不过十字军的到来,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亚美尼亚人为十字军提供了所需的一切,从情报、水源、口粮到辅助部队,应有尽有。作为回报,跟随十字军一同前往东方的意大利商船,开始频繁光顾亚美尼亚人的海岸。他们从海上而来,与亚美尼亚人依然活跃的内陆贸易网合作,成为垄断东方货物的一支重要力量。

十字军的时代过去,蒙古帝国的扩张影响到大半个欧洲大陆。精明的亚美尼亚人再次把握住机会——国王海屯一世从乞里西亚海岸的宫廷出发,去往远在蒙古高原的蒙古国都城哈尔和林朝拜,成功获得了蒙古帝国的好感。至此,亚美尼亚人就成为了蒙古“世界新秩序”的积极参与者,可以凭借帝国的保护,从地中海一路走到太平洋海岸。他们不仅在沿途的中亚城市建立商行,还成功地将分支机构设立到哈尔和林、元大都、扬州、杭州、泉州和广州等地。

时间流淌到16世纪,这是一个全球海洋经济崛起并冲击丝绸之路的新时代,具有敏锐眼光的亚美尼人再次顺势而为。他们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与东西方两头的欧洲海商接洽,一方面继续依靠自己的内陆势力作为合作资本,缔造了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这段时期,葡萄牙海上势力成为亚美尼亚人的东方同盟,汉萨同盟帮助亚美尼亚人进入西北欧地区,伊斯法罕的朱尔法区成为亚美尼亚的中亚贸易总部,俄罗斯人、英国东印度公司均赋予亚美尼亚人以商业特权……

16~18世纪,亚美尼亚人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但是,在发展速度进一步提升的19世纪,依然留在奥斯曼与波斯境内的亚美尼亚商团,开始遭到永久性的商业衰退,只有那些活跃在东西方的支系,还继续保有较强的生命力,但这与亚美尼亚人参与和维持了2000多年的内陆贸易传统,已经没有太大关系。

纵观亚美尼亚的悠久历史,尽管每一次战略布局的调整,都透露出众多无奈,但他们的商业天赋的确值得肯定。相比历史上的诸多商业民族,亚美尼亚人既没有特别先进的技术,也没有大量扩增人口和本族文化的习惯,但超强的适应力与恰到好处的内部认同,帮助他们完成了不可思议的贸易网络奇迹。

作者: 张璠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