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十八世纪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西方,不能说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西方兴起背后的历史偶然
一、发现新陆块与发现新“大”陆,是有重大差别的。
如果当年哥伦布登陆的那块陆地不是像美洲大陆那么大(例如只是菲律宾大小)、不如北美洲那么平坦肥沃,则发现与不发现,差别没有那么大。十五世纪时,东方的皇帝恰巧对于向外航海没兴趣、西方的国王恰巧喜欢探险,于是东西“投资标的”恰巧不同。谁知道,这一次探险投资的标的如此报酬丰厚,几乎是地球“最大奖”,会造成天壤之别?这,是运气,与社会评分关系甚小。
二、历史上发现新大陆“先于”发明蒸汽机,虽然都是中奖,但是这两个奖的次序非常重要。
蒸汽机虽然改变了动力运作的模式,但是其发挥威力的“练兵场”,至少有一百年时间,主要是在棉纺业。《棉花帝国》一书中提到,英国的机械动力革命落实在纺织机,但是要靠源源不绝、主要来自新大陆的、每年几百万吨的棉花提供,才能把棉纺业养得肥壮惊人。工业革命,是需要“练兵”的,而新大陆让英国的练兵回馈丰硕,扩大了“革命成果”,更厚实了西方实力。如果工业革命之后三百年都无处练兵,蒸汽轮机的功能就大打折扣。
三、此外,发现新大陆不但方便了西欧工业练兵,也回馈了航海冒险的投资。
于是造船机械工程、航海天文等科学技术,都有向上提升的动力。尤其是工业革命所带动的机械、火器等研发,都更上层楼。事实上,要“发现新大陆刺激航海技术”与“工业革命”加在一起,才有“船坚炮利”的实现。没有船舰,火炮很难从西欧经中亚陆路运到广州逞威,遑论 1853 年美国黑船到日本海岸施压。
“发现新大陆”与“工业革命”共同落实了马汉的“海权”论述,也令东方诸国正式面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兵临城下。这也揭开了帝国主义的序幕。帝国主义彻底改变了几百万年来东西运作的渐进规则。
帝国主义宰制下,东方当然没落
四、综上,“发现新大陆”与“工业革命”把“东方”诸国,从历史上东、西隔绝数千公里的分隔体系,转变为“东方是西方殖民附庸”的混合体系。
这个时候,如果再去分析东西双方的竞逐,就有点不伦不类。被压迫的东方国家除了日本,大概没有一个成功翻身的,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大约在1850年之后,东方的发展就是附庸的,因此在逻辑上,又怎么能分析东方与西方的竞争发展呢?过去两百年的世界秩序,其实是几个帝国主义强权之间的斗争,他们除了日本,其实都是“西方”。
五、如果我们将理性主义、实用主义视为过去五百年西方社会文化的主轴,则蒸汽轮机与汽车飞机的发明、铁路的建设、钢筋水泥建筑的工法、农业耕作的改良,都是广义工业革命的成果。
这些都是新的资本财,偶尔出现,但是至少到1970年之前,技术面的更新速度都还不够快,都还称不上是“知识经济”,也都还在传统经济报酬递减的法则主宰之下。纺织机、汽车与耕耘机等资本财是可以贸易的,后进国家只要储蓄率高,努力进口机器,则经济学上的“收敛法则”必然成立,使得后进东方追上西方。但是为什么理论上的必然追上,实际上一百五十年却一直追不上呢?1970年之后新加坡与韩国追得超快,别的东方国家却是慢吞吞,这是摩里斯地理因素解释不了的。
六、到了1970年之后,知识经济渐渐出现了,科技创新变成系统性研发投入的自然结果,不再像一、两百年前偶尔出现。
科技研发的新知识有无敌对性(non-rivalrous)的特性,是经济脱离报酬递减,变成报酬递增的基础。西方理性主义系统性投入研发,真正可能创造“东方再也追不上”后果的关键,正在于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再也没有“后发先至”这种事,甚至也不会再有“后发追上”。摩氏没有区分传统几万年经济与最近四十年经济的不同,但是这里认为,这里的体制改变,却是有可能造成东西方重大差异、永久性差异的。。
由于现在西方还是整体领先,将来东方还有没有可能突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