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波兰灭亡,这是德国与苏联在历史上,第4次瓜分波兰,并且终于消除了东线隐患,避免腹背受敌,为下一步全力进攻法国创造了条件。消息传来,德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人们上街狂欢祝贺,并将英、法两国的无能作为嘲笑的话题。
原来,战前英、法两国与波兰结成军事同盟,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德国民众对未来的局面不免揪心起来。但让他们放心的是,德军进攻波兰,英、法两国无动于衷。同时,也证明了英、法两国的警告,无非是虚张声势。
因为,英、法两国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
欧洲各大国在经历了一战,以及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国力衰减;再加上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人们普遍存在厌战情绪,渴望和平的心情,甚至达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这也是德国崛起后,英、法两国采取妥协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正所谓“恩威并施”,一味的妥协并没有遏制德国的野心,英、法两国又显示出强硬的一面,不仅与波兰结为军事同盟,而且对德国发出了警告。正因为目的依然是避免战争,也预示着他们的警告和宣战,更多的是“雷声大,雨点小”。
果不其然,在德军入侵波兰的第3天,英、法两国在其警告中,虽然要求德军立即撤军,否则将履行对波兰承担的义务,但没有限定撤军的日期。也就是说,他们对和平还是抱有一丝希望,正因为如此,也注定了他们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当德国无视警告,根本不予理睬时,恼羞成怒的英、法两国才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这才对德国宣战并开始专心于战争的准备。然而,英、法两国与波兰在地理上并不接壤,不可能直接派兵进入波兰,只能通过法国或比利时出兵策应盟友。
令人奇怪的是,法国110个师无动于衷,眼睁睁地看着波兰灭亡,而英国更是在波兰灭亡后3个星期,才派出了4个师到法国。战争准备之慢,不得不怀疑他们的实力和诚意,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称之为“象征性的帮助”。说白了,还是没有准备好。
而此时的德国,将全部主力都投向了波兰,在西线的齐格菲防线上只有23个步兵师,以及同样虚张声势的意大利。换句话说,部署在法国“马奇诺防线”的110个师,完全有能力在德军背后“插上一刀”,逼迫德国放弃进攻。
那么,为什么法国错失了进攻德国的最佳时机呢?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如果说英国出兵还有隔着海峡,“鞭长莫及”的理由,那么与德国毗邻的法国也一动不动,实在是没有可推卸的理由,让所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又称作“静坐战”。难道法国人傻吗?不,他们有自己的打算。
首先,没有主导欧洲的能力。自“鲁尔危机”过后,法国认清了自己在一战后,有英国在中间“搅和”,不可能成为欧洲大陆的“老大”,反而会处处受到节制。于是在外交上紧跟英国的脚步,甚至沦为“跟班”也在所不惜。
尽管英、法、波三国结为军事同盟,但主导战争进程的是英国人。对德宣战是英国在先,法国附和,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更何况,在没有英国人参战和指挥的情况下,擅自进攻显然是没有把“老大”看在眼里,这不符合法国的战略需要。
其次,德军的实力,不容小嘘。“闪击战”首次在波兰战役中亮相,简直就是摧枯拉朽式的横扫。全世界为之震惊,各国为德军的强大而感到阵阵不安,无论是单兵军事素养,还是坦克、飞机的数量和质量,在当时的欧洲“无人能及”。
在法国看来,凭法军的实力,突破齐格菲防线有能力的,但波军主力仅5天就被德军分割包围,损失比达到60:1;当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德军实力强大,法军根本不是对手,再加上波兰迅速灭亡,也没有留给法军更多的反应机会。
更重要的是,苏联的立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英、法两国试图“祸水东引”的伎俩破产,而苏联参与瓜分波兰,让法国更加确信苏、德两国有共同对抗的意思。本就犹豫万分的法国,更加不敢擅自进攻,因为亡国的可能性更大。
尽管英、法两国结为军事同盟,但英国陆军的实力远比不上其海军,更何况“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旦贸然行动,英国凭险可以据守,而法国只能是亡国。“一静一动”,后果截然相反,法国人不傻,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考虑得更谨慎。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