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饭碗要被机器人打翻啦?

2018年8月,AI医疗诊断机器人“小忆”参加了一场医学考试。

成绩如何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出生没多久,还是个宝宝的小忆,取得了456分的好成绩,比合格分高出足足96分,比许多拥有5年临床经验的实习医生表现都要好。

医生默默OS:我变秃了,却还没个宝宝强。

难道,医生的饭碗要被机器人打翻啦?

就此问题,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George Smoot)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

NO!

乔治·斯穆特教授的答案

开挂的AI

虽然AI出现时,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工作不保。

但是大家万万没想到,就连医疗行业都没能幸免。

2019年9月,小忆获得了行医许可,成为中国第一个合格的医疗诊断机器人。

萌萌哒小忆

这个消息估计能让一大批医学生哭晕在厕所。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临床实验证明,AI医生已经发展到可以和人类医生掰手腕的地步了,无论是疾病预判,还是三维成像,AI都做得棒棒哒~甚至AI医生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得比人类医生更好。

斯穆特教授对比了普通人和AI成为医生的过程:

普通人:医学院(5年起步)→5年临床实习→行医资格

小忆:三个月批量生产→一键导入医学知识→行医资格

同样是学医,为什么小忆们就能如此优秀?

斯穆特教授表示:自然是因为小忆不是一个人,它背后站着千千万万个(机器)人。

只要建立一套人工智能系统,输入所有医学课本,输入相关医学原理,就相当于AI读了医学院,记住了每一门课程,拥有了5年实习经验。

更可怕的是,AI还可以在练习中不断学习,不仅能传承自己的经验,还能互相从其他机器中学习。

这让在书山学海中快要淹死的医学生情何以堪!

医学生枯了对此,只能说一句:教练,我举报它开挂!

打不过,就加入它们

AI这么厉害,让医生怎么活?不要慌,斯穆特教授表示:打不过,你可以加入它们AI会改变医疗,但不会取代医生,而是以一种结合的方式慢慢取代现有模式。事实上,现在“医生+AI”的医疗模式已经逐渐兴起。

“医生+AI”模式早已兴起

例如在高清扫描领域,要呈现出高分辨率图像需要整理大量数据,都让医生来做的话,怕是连看病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但AI很快就能完成,轻轻松松,还能给医生提示异常部位,方便医生诊断。

一百年以前,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辨认清晰的骨骼等,但当时的成像分辨率受限于胶片。

现在,AI可以帮助生成三维图像,通过X射线、核磁共振、超声波等式,图像变得越来越精确,医生的诊断也就变得越来越准确。

AI还可以负责检查女性X光片中的异常现象,能大大减少乳腺癌、宫颈癌等症状被错误识别或遗漏的情况,简直是女性福音。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数据时代,面对指数级增长的医疗数据,AI就是医生的最佳搭档,可以说,不懂AI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医生+AI,发挥了1+1>2的效果,此时应该引用王境泽先生的名言:

不懂AI的讲者不是好物理学家

在斯穆特教授看来:未来,医生和病人将会通过AI连接起来。AI可以实时监控病人的身体状况,并向医生做出合理反馈。

到那时,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随身携带传感器。通过传感器,AI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形成大数据整合,提出更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的建议,为医生提供合理的预判和实时的监测数据。

总结一下就是:

AI+医疗是大势所趋,会抢走医生的部分饭碗,但是会在没被抢走的饭碗里加菜,让医生吃得更香。

看到这里,有些人心里可能会有疑问:

虽然乔治·斯穆特教授说得听起来很有道理,他也的确拿过诺贝尔奖,但他拿的可是物理学奖,研究的是天体物理、宇宙学之类高大上的东西,和AI、医疗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呀!

Emmmmm…

盲生,你发现了华点!

事实上,斯穆特教授近年来对飞速发展的AI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参与了许多相关峰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概学霸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除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外,觉得无聊了还要看看“闲书”。

真正的大咖早已站在行业知识金字塔的顶端,免不了要发展下“业余爱好”,就算不能像海蒂·拉玛(Hedy Lamarr)那样左手好莱坞,右手WIFI,或者像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那样一不小心就在艺术界、发明界、解剖学界做出一番事业,至少也要触类旁通、与时俱进。

毕竟在这个动不动就“AI+”、 “5G+”的“+”时代,不当个斜杠青年/跨界高手什么的,出门怎么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除了“不懂AI的讲者不是好物理学家”的乔治·斯穆特教授,我们还曾邀请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讲城市管理(未来我们的城市管理,可以通过数字来实现吗?)、请创业CEO陈第聊广告投放(娱乐至死年代,中国会重蹈20年前日本AV文化发展之路吗?)、请心理学家王浩威解析妈宝(“妈宝”这种生物可被治愈吗?)、请高中生姚思璠分享她眼中的性教育(一个高中生眼中的“性教育”禁忌)……

来自各行各业的造就讲者

每次演讲大会受邀讲者都来自各行各业,角度观点各不相同。

我们希望,能尽可能全面、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为大家提供新的见解。

我们不妄称自己为客观,也不会天真地认为真理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演讲之中。

但世界需要多维度的思考,而造就负责的就是提供多维度的视角。

希望你看了我们的演讲后,能有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