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人类外,饱受疫情之苦的生物还有“谁”?

近日,在我国有所收敛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世界各地兴风作浪,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确诊新冠肺炎2164111例,死亡146198例,中国以外近208万例。其实,若从整个地球生态的角度看,被类似疫情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人类。

相关新闻报道截图(北晚新视觉网)

北美蝙蝠的梦魇——白鼻综合征 ??

新冠肺炎爆发后不久,科研人员就从蝙蝠身上提取到了新冠病毒,但它们却没有任何症状,很多人不禁羡慕起蝙蝠的超强免疫力。诚然,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蝙蝠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练就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免疫系统,再加上较高的体温(40℃左右),使得绝大多数病毒到了它们体内都无法快速繁殖。

不过,特殊情况也是有的。2006年~2009年间,北美至少有100万只蝙蝠死于“白鼻综合征”,有些种类的数量严重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感染白鼻综合征的蝙蝠(图源:大自然保护协会)

白鼻综合征是由一种名为锈腐假裸囊子菌的耐寒性真菌引发的传染病,患病蝙蝠的口鼻、耳朵、翼膜等部位都会长出这种类似糖霜的白色真菌,这种真菌不仅让它们的皮肤溃烂,还会入侵大脑和神经系统,以至于出现一系列反常行为,例如:突然从冬眠的状态醒来;白天长时间到处乱飞、撞墙等。而这些反常行为,又会让蝙蝠身体中的能量和脂肪快速消耗,进而导致死亡。

不过,这种导致北美蝙蝠大量死亡的传染病,在旧大陆的威胁却非常小,欧洲只有少数死亡病例,中国的蝙蝠更是看不出任何症状。至于反差如此强烈的原因,科学界还没有找到明确答案,初步判断主要和北美蝙蝠的种群密度较高、身体相对易感、空气湿度较大等因素有关。让人惊喜的是,科学家通过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一些种类的北美蝙蝠已经产生了抗体,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

锈腐假裸囊子菌(大自然保护协会)

歪飞的乌鸦——西尼罗脑炎 

1999年,美国纽约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很多飞得歪歪斜斜的鸟,其中以乌鸦最为严重,它们最终无一例外地自由落体并死去。研究人员通过仔细检验,在死鸟尸体中提取出一种名为“西尼罗脑炎”的病毒。

乌鸦(别样网)

西尼罗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在人、马、骆驼等哺乳动物、鸟类、青蛙等两栖类身上出现,最早于1937年发现于在非洲的西尼罗河地区,和其他脑炎一样通过蚊子传播。随着蚊子的叮咬,该病毒通过皮肤进入受害者体内,短短几天就能繁殖数十亿后代,它们破坏免疫细胞,攻击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导致大出血和受损,无法正常运转。

西尼罗脑炎会随着候鸟的迁徙而传播。不过,候鸟的迁徙路线中并没有非洲——北美这条航线,这种病毒是怎么到的新大陆呢?流行病学专家在调查后发现,这批病毒的毒株和一年前在以色列爆发的鸟类传染病很像,由此推测可能是有人购买了携带病毒的宠物鸟,漂洋过海来到了纽约。

由于当地的鸟类对于这种新病毒没有任何免疫力,以至于短时间大量死亡。有调查显示,美国乌鸦的数量减少了45%;知更鸟、东部蓝鸟、山雀等也都大幅度减少。

西尼罗脑炎病毒(百度百科)

 哭泣的美洲栗——栗疫病

美洲栗是一种原产于美国东部的栗子树,最多时曾有30亿~40亿颗,养活了当地大量的野生动物,和西部地区的红杉共同组成了美国植物界的主力军,直到1904年夏季的一天。

这天,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内的一颗美洲栗树突然毫无征兆地枯萎死亡,此后的10年内,纽约及周边地区的美洲栗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类似状况,罪魁祸首是一种主要危害栗子树的传染病——“栗疫病”,传染源是1876年从日本引进的一批亚洲栗树种子。栗疫病是一种真菌引发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风雨侵蚀,鸟类或昆虫在树上打洞来传播,被感染的栗子树先是树皮溃烂,随后失去吸收养分的能力,直到全身干裂枯萎。

枯萎的美洲栗(维基百科)

由于相处时间长,亚洲栗早已对栗疫病产生了抗体,美洲栗却毫无招架之力。更悲催的是,农药对这种病菌也无可奈何。到了上世纪30年代,曾经漫山遍野的美洲栗树由于数量过于稀少,无法继续维持种群繁衍,被认定“功能性灭绝”。很多以美洲栗为食的动物要么灭绝要么减少,当地生态遭到严重打击。

两栖动物杀手——壶菌病 

上世纪90年代起,亚、欧、美、大洋洲等地的很多蛙和蟾蜍,相继出现了全身皮肤大面积脱落或溃烂、腹部和大腿等部位严重出血、脏器官衰竭死亡的情况。

科学家经过调查,将凶手锁定为“壶菌病”。壶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水体和潮湿地带的真菌,除两栖动物外,还寄生于各种昆虫、线虫等无脊椎动物,以及维管植物、水藻之上。

壶菌病病菌(维基百科)

壶菌寄生于各种蛙和蟾蜍,以及它们孩子蝌蚪的角质化皮肤内,通过吸取角蛋白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更可怕的是,壶菌还可以操控宿主,帮自己的后代寻找更多的宿主。例如,处在求偶期的雄性日本树蛙在感染后就会发出时间更长、分贝更高、声音更独特的叫声,比那些没得病的同性同胞更能吸引异性的注意。

传播示意图(维基百科)

就像流感对白种人的影响更大一样,两栖动物患壶菌病的概率也不尽相同。

达尔文蛙、巴拿马树蛙、泽氏斑蜍、南方豹蛙等100多种蛙类和蟾蜍的数量明显下降,有的已经濒临灭绝,而非洲爪蟾、美国牛蛙中却几乎没有病例出现。科研人员通过对比疫情爆发前后,一些地区两栖动物的皮肤分泌样本,认为这可能跟这些物种患病历史较早(最早的病例发现于1938年,患者是非洲爪蟾),已经在和壶菌病的斗争中产生了较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关。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众多能导致动物大规模死亡的传染病中很少的一部分,而这些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在有意无意间将一些物种带到了不该属于它们的地方,而正在蔓延的新冠肺炎、17年前的SARS等疾病也都可以确定跟人和野生动物的接触有关,这些教训也提醒我们人类,要尊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

参考文献:

[1]王玉娟,孙克萍 ,冯江. 蝙蝠传染病白鼻综合症研究进展. 动物学杂志,2017,52(6):0-4

[2]霍格威茨、鲍尔斯 | 人畜共通传染病-乌有之乡. 见于 2020年4月20日.

作者: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