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里的文明法则
——看看它们如何按“规矩”办事
上图是马鹿,通常生活在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善于奔跑和游泳,喜欢舔食盐碱。右页图从上到下分别是欧椋鸟、秃鼻乌鸦和单峰骆驼。
年老的雄鹿有小鹿照顧,怀孕的犰狳能中止腹中胎儿的发育,橄榄狒狒需要“联姻”融入新的团体……这些或是温情的,或是奇异的动物行为,是自然界中的“文明”体现。科学家们在研究动物的行为时发现,有些动物在生活、婚配和繁殖方面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它们严格按照“原则”办事,构建出大自然中的“文明世界”。
父母护子长幼有序鸟类和哺乳动物各出奇招
在自然界,爱护子女和尊敬父母的行为在一些动物中蔚然成风。作为父母,欧椋鸟和骆驼爱护子女的方式有所不同;作为幼者,白尾鹫等鸟类和鹿群都有尊敬长辈的习惯。
欧椋鸟在一些童话故事里,被塑造成会偷走人类婴儿的邪恶形象。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欧椋鸟对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刚出世的小欧椋鸟没有羽毛,容易被炽热的阳光灼伤,母亲会用自己长着蓝色羽毛的翅膀为孩子遮挡太阳。欧椋鸟的父亲除了为孩子寻找食物,还会在配偶累了的时候来接替她,用自己的翅膀给孩子当遮阳伞。
如果说欧椋鸟做到了为孩子遮风挡雨,那么母骆驼则是在用生命保护孩子。母骆驼生下孩子后,会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寸步不离地守在小骆驼旁边,等待刚刚降临世界的孩子能够坚强地站起来。小骆驼从呱呱落地到站立起来,需要奋力挣扎一个半小时左右。对于它们母子而言,这是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时刻充满危险。此时,常有饥肠辘辘的狼群会追寻气味而来,贪婪地守在一旁,准备饱餐一顿。即便情况危急,母骆驼也绝不丢弃小骆驼自己逃命,而是选择与狼群进行搏斗,和孩子共存亡。幸运的话,母骆驼能击退狼群,反之则是与小骆驼一起成为狼群的“盘中餐”。倘若刚生下来的小骆驼体力不支,很久都站不起来,那么它们母子恐怕难逃厄运。
图为犰狳,又称“铠鼠”,能蜷缩成圆球以保护自己,主要以昆虫为食。
由此可见,父母爱护子女不只是人类所独有的天性,尊重长辈也绝不是人类特有的美德。
白尾鹫是一种生活在草原上的鸟类,以野马等动物的尸体为食。每次发现“美味佳肴”后,它们从不蜂拥而上,而是让老者优先。老鹫在饱餐一顿后,便飞到附近的高山上担负起警戒任务,让儿女们能安心进食。出于对长者生命安全的考虑,澳大利亚的彩虹鹦鹉和英国的秃鼻乌鸦总是以垂直的方式群栖。它们安排年幼的鸟停栖在低处,而年长的鸟则享有在高处停栖的“特权”。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来自地面天敌的突然袭击,保证长者的安全。美国的棕头椋鸟和加拿大的红翅鸫在群栖时,则采取水平分布的方式,让年纪大的鸟位居最内层,年轻力壮的鸟在外层,每当遭遇袭击,前者要比后者安全得多。
除了鸟类,大地上的鹿也有这种美德,一个鹿群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家族”存在,在这个集体里,年老体弱的母鹿会受到尊重和照顾,通常只负责做劳动强度不大的事情。例如,当“保姆”抚育幼鹿;或者担任“向导”,带着儿女们去寻找草肥水美的好地方。当年老的雄鹿因伤病而行动不便时,“家族”还会专门安排一只强壮的小鹿去照顾它。
因环境择优生育中止怀孕与“逐食赛跑”
动物们在进化过程中,不止演变出千奇百怪的方法保护自己,在繁衍后代、延续基因的问题上也煞费苦心。
在南美洲,已怀孕的犰狳在遇上生活条件困难或者气候变得恶劣时,会立即采取措施中止腹中胎儿的发育,有的中止时间可以长达一年之久。等到外部条件转好,它又会让胎儿继续发育。小犰狳出生时,身体发育几近完成,除了身体较小以外,各方面几乎都和成年犰狳一样。犰狳用中止发育的方法,保证生下的后代能在理想的环境中生长。
一是在花海里进食的大象,右页左图二是红狐,右页右图一和二都是企鹅。
在埃及的尼罗河两岸,栖息着许多非洲大象。它们能够根据食物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是该多生育还是少生育小象,确保后代能有足够的食物,满足正常的生长需求。尼罗河的东岸森林茂密、野草丛生,食物供应充足,生活条件优越,这里的母象每4年便会生下一胎小象。而尼罗河的西岸却是另外一番模样:水土流失,气候条件差,食物比较贫乏,那里的母象为了保持供需平衡,每隔9年才会生育。在瑞典南部,野兔是红狐的主要食物。有趣的是,每当发现野兔的数量明显减少时,红狐会进行“计划生育”,交配的红狐数量减少,和正常年份相比,此时的交配数只有百分之五十。因此,生育繁殖的幼狐也仅为正常年景的一半。红狐用控制生育的方法,减少食物不足对整个红狐种群的威胁,保证红狐大家族的延续。
在生育問题上,动物们不只是根据环境条件调整生育时间、减少生育数量或中止生育,它们还会优先培养最可能活下来的孩子,确保生命的延续。
南极的成年企鹅“教子有方”,从不娇生惯养,小企鹅需要在互相竞争的环境中生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成年企鹅在海中觅食时,将小企鹅留在岸上。捕鱼回来后,它们并不急于给嗷嗷待哺的幼鹅喂食,而是对跑上前来争夺食物的小企鹅不予理睬,扭头就跑。子女们在后面艰难地追赶,父母却毫不同情,让“逐食赛跑”的时间保持在1分钟左右甚至更长。冰天雪地里的食物本就来之不易,为何还要迫使小企鹅为争夺食物奔跑,消耗大量的体力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条可以肯定,那就是为了培养小企鹅在艰苦环境的生存本领。因为“逐食赛跑”只能让速度最快的小企鹅得到食物,这样才能保证活下来的后代是最强壮的。在食物短缺的恶劣环境里,既然无法保证所有的小企鹅都能健康成长,那么让最强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心,保证其得以存活下来并且茁壮生长——这是成年企鹅的“优育”策略。
左页上图是橄榄狒狒,左页下图是幼狮。
团队合作也讲纪律等级分明还知“联姻”
尊老爱幼显得温情,“计划生育”颇具智慧,那动物团队合作中的民主与纪律,就很接近人类的“政治”行为了。比如说,如果狼群中的头狼太“独裁”的话,那么其它成员会伺机一拥而上将其推翻,这说明狼群里也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动物学家们认为,动物费尽心机保证民主纪律,也是为了保证个体与种群的发展。有动物学家称,如果一匹狼没有团队合作的能力,那它注定是匹“弱狼”,而一个动物种群如果没有了动物纪律,那么这个群体就面临灭绝的危险。
狼和狗同为犬科,无论野狗,还是土狼,但凡野生的犬科动物,生存能力都很强。它们不太挑环境,草原、森林也好,荒漠、雪地也罢,只要给它们提供一个空间,家族就可以迅速壮大。这里面有些特别的原因:犬科动物虽体形偏小,但牙齿锋利,能在短时间内将庞大的猎物分而食之;它们的爪子并不锐利,但进攻威力不亚于任何大型肉食动物;它们奔跑速度不快,可耐力却出类拔萃,为了一头牛或一只羊,它们能跟着对方跑一到两个钟头,直至拖得对方体力不支。犬科动物纪律严密,等级森严。只有头领才有生育机会,别的成员只能供养家族。即使进食,也分先后,头领先吃,其余成员再按等级依次排队。它们不敢贪得无厌,对于违规者,头领决不姑息纵容。
上图是狼,由于人们对狼根深蒂固的偏见,使得它们常遭到追捕和猎杀,在我国,如今除了东北、西北和华北少数几个省、自治区外,其他地区几乎都看不到狼的踪影。
犬科动物的这些特性并非其独有,别的动物同样具备。比如狮子也一样强调团队协作,而且合作起来更有效率,它们的牙和爪比犬科动物更锋利,爆发力更强。但包括狮子在内的肉食动物家族一般都不及犬科家族壮大,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缺乏了一点接纳“外来者”的智慧。以狼群为例,当一只孤狼误入狼群后,头狼会带领成员向其冲去,孤狼知道危险,便四脚朝上表示屈服。头狼见状停止进攻,不但不驱逐孤狼,还会让它加入狼群,壮大队伍。这种素质是同为肉食动物的狮子、老虎、豹子等所不具备的。
非洲橄榄狒狒用的是另一种政治手段赢得新的社会地位。一只年轻的非洲橄榄狒狒,长大后就得离开出生的群体,寻找一个能接纳它的新团体。它不需要通过打斗,而是靠与新团体中的雌性狒狒联姻,确立它新的社会地位。美国密歇根州的生物学家芭芭拉·斯穆特斯说:“如果年轻的非洲橄榄狒狒,成功地与新团体中的一只雌性狒狒建立起情谊,那么,它就获得了认识雌性狒狒的亲朋好友的机会,进而融入到整个新团体中去。因此,在非洲橄榄狒狒中,跟异性狒狒结盟远比跟同性狒狒结盟重要得多。”
作者:欧阳军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