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导管
一位母亲对医生说,她的孩子经常觉得憋气,稍一活动,嘴唇就发青,发紫,要求医生检查。疾病是通过检查而被确诊的,但有很多病,检查起来很困难,当用X线透视仍不能确诊时,往往需要用手术切开被检查的部位,在暴露的情况下用肉眼直接进行观察,这在医学上称为“手术探查”。有时,单纯为了确诊,病人就要经受一次手术创伤,有的手术甚至很大,如开胸探查心脏,手术时间一般都要5~6小时。但自从“导管检查”问世后,有些手术就不必要实施了。如前面谈到的那位小患者,医生约他下次来检查。在检查室,医生把一根塑料管从患儿的大腿根部的血管插进去,30分钟后,检查结束,确诊他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
这种导管检查又叫做插管检查,是福尔斯曼于1929年首先创立的。他将一根导管在同事的帮助下,送入自己的上肢静脉,当导管被送到腋部时,他的同事不敢再继续推送,于是他决定自己来推送。他借助X线透视机荧光屏前的一面镜子进行观察,终于将导管送进了右心房,并没有感到什么不舒服。之后他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9次检查,并把碘化钠溶液注入导管内,拍下了右心造影的照片。但福尔斯曼却因此受到压制和非难,最后不得不离开他所在的医院,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了。
后来,经过其他人的大量临床试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导管检查才被确立为心脏及血管疾病诊断方法之一。以后又发展到左心导管检查,使一些心脏病,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不用动手术就能得以确诊。随着医学发展,导管检查已由心脏发展到体内其它器官,临床应用范围越出了诊断范畴,而进入到治疗领域,成为一种创伤较少的检查和治疗手段,所以,导管检查也称为导管术。
这种导管是一种特制的塑料导管,大部分以聚氯丁烯为原料,具有X线不易穿透、质地坚韧、软硬适中、表面光滑等特点。为了追踪观察导管在体内的位置及状态,如今,电视监护器已经取代了X线荧光屏,并能与硬盘录像机和电影照相机相连接,这样,在检查的同时,可以录像,然后能立即或反复在电视监视屏幕上播送,供医生反复观察,不必等冲洗出照片后才下结论,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
导管检查感觉如何?
导管有不同的规格,一般长约1米、直径为2毫米。那么,从何处插入血管呢?有动脉和静脉这两种途径。总之,凡有血管的部位都可以,最多用的是大腿根部血管,其次是前臂近肘窝部、颈部及锁骨附近的血管。插入前要先打麻药,所以插入时几乎没有什么感觉,一般从大腿根部插到心脏只用几十秒。插管的同时,还要从导管内注入抗凝剂——肝素,以防异物在血管内形成血栓。然后再注入造影剂。造影剂是一种X线不能透过的水溶性碘溶液,通过导管注入血管后,在荧光屏上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血管的分布。造影剂注入血管后,病人可能有一种喝了热水的灼热感,从头顶一直透到脚尖,有人甚至觉得似有电流过身、头发都竖起来的感觉。不久,将有一种新型非离子性低渗造影剂问世,上述副作用就会消失。
导管的种类和作用
导管术所用的导管不是普通的简单管道。其外形上有粗细、长短、前端曲度等多种规格。有的导管内还套有导管,便于向导管内注入不同的药物,这样的导管有多个接口。
有的导管前面还带有明胶海绵,可以吸附注入导管的药物,以便把这些药物直接涂在患病部位,如肝脏、肾脏等。此外还可以将一些明胶或小珠子做成栓子,经导管注入指定的动脉,使它们在血管内形成血栓,选择性地堵塞某条动脉,以便切断供给肿瘤生长发育的营养运输线,迫使肿瘤断“粮”,断“水”,发生萎缩,以达到治疗效果。有的导管上还带有用乳胶制成的球囊,从导管内注入气体时,它可以鼓起来,扩张狭窄的血管,从而使一些不适宜动手术的患者得到治疗。有的导管前端带电极,是实现人工心脏起搏术的重要部分。
导管在妇产科也有应用,可以把导管通过患者的阴道、子宫,插入输卵管,进行检查或治疗。有人担心在X线下进行导管检查,会有损于健康或造成胎儿畸形。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检查时所接受X线的辐射量很少,仅相当于过境时例行的金属探查器检查。
导管对于血管来说,毕竟是一种外来异物,因此为了防止造成血管内形成血栓,现在已经采用一种涂有肝素的导管,这样,导管在体内保留期间,肝素可以持续地从导管内释放到血液中,药效可以维持一个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形成血栓,使血液畅流无阻。目前,导管术正在蓬勃发展。不久后,将有可能利用导管进行激光治疗,导管的前端将带有自动装置,医生只要根据电视监视屏幕,就可以遥控插管检查和治疗。
总之,导管术的发展将能治疗大多数疾病,医生的手术刀将被入库上锁,导管术将使未来的医学面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