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不富裕的地区,景色堪比“香格里拉”,却为何少为人知?

丨包邮区里的“秘密花园”丨

▲图中水库位于海拔 1000 多米的景南乡上。高山平湖,水雾弥漫,渔船穿梭,恍如仙境。摄影/陈景甫

-风物君语-

华东的香格里拉

“包邮地区”之所以可以“包邮”,是因为在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中达到了极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有迅捷的交通网络作支撑。在“次日达”的世界里,本来是没什么“秘境”可言了,可浙南广袤的山区却提供了一片可以逃离城市的“秘密花园”。

▲千峡湖, 是浙江省最大的峡湾型人工湖, 有着罕见的高山峡湾风光和生态美景。千峡湖周边山峦受火山岩和地质构造影响,形成峭壁悬崖,山势俊秀,湖山相映。摄影/林凤海

华东地区自比香格里拉的地方不少,可有一样是学不来的——民族风。在众多“香格里拉”中,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就显得最为名实相符。畲族是华东地区(除台湾外)唯一的世居少数民族,而景宁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传统景宁畲族女性服饰“椎髻卉服”以深色居多,少有刺绣纹样,多是缝上去的彩缘。凤冠头饰和腰间的彩织带最有民族特色,象征着畲族族源传说中吉祥凤凰的头和尾。摄影/蓝小明

秘境景宁有多“秘”呢?这么说吧,清末太平军没打到这里,抗战时日寇也没进入。这里至今没有飞机、火车,五十年代末才通公路,高速公路建成也是2013年的事。说来难以置信,这个地方其实离经济重镇温州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多少有点“灯下黑”的感觉。

▲大山深处的畲族人,世代耕田狩猎,勤劳勇敢,保留着淳朴民风;节庆时与神同欢,倒屣迎宾,如酒如火。摄影/林凤海

秘境中的秘境?

100公里,望山跑死马。

▲景宁畲族自治县行政地形图。绘图/韩守青

如果你从温州去景宁,并不会走直线,而要转道丽水绕一个“人”字型。这条线路大致与瓯江干流的走向重合,瓯江干流中游称作大溪,它和瓯江最大支流小溪汇合于青田县境后才称为瓯江。景宁正处在瓯江小溪的源头。

▲畲乡秘境,发现之旅。绘图/兰跃峰

景宁属于丽水地区,也就是古代的处州。虽然浙江的发展在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后就一直走在前列,但浙南山区的道阻且长使得这里的开发时间比想象中晚近得多。通过丽水地区县域变迁的历史,大概可以还原出南下移民者不断开发山区的历史进程。

▲沙湾镇, 地处瓯江上游支流小溪的溪谷地带,整个地势为“两山夹一沟”,境内多山多水,曾是景宁的码头重地,被称为“纤夫故里”。摄影/张光林

明代中期(15世纪),国家才设立了宣平(今撤销)、云和、景宁诸县。景宁等县的设立,几乎宣告了浙江内陆开发的最终完成,之后浙江再设立新县基本都在海岛了。

▲大漈乡雪花漈,下临百米深渊峭崖,瀑布飞出似雪。清人李璜在《大漈观瀑》诗中说:“万山随地耸,一水拍天浮。”摄影/李肃人

开发浙南山区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山里有矿。唐代时,景宁所在的松阳地区就以采银知名。宋代官方矿场浙南闽北占了半壁江山,元明时期也是重镇。景宁还没从青田县析分出来的时候,青田县的产银占整个浙江的三分之一以上。因为过度开采,景宁银脉在清代便已枯竭,今天山中依然可见许多矿坑遗迹,许多地方则依旧流传采银人的传说。

▲融银 。摄影/贾亦真

白银作为明朝的流通货币,很紧缺,也很值钱。朝廷压榨矿工劳动,同时又严惩民间盗采,最终激起民变,席卷闽浙赣三省。民变平息后的景泰三年(1452),景宁设县,得名自“景泰缉宁”。同时设立的还有与之相邻的云和、泰顺、寿宁,丽水北部的宣平、福建中部的永安共六县。新设县名一个个看着“平顺安宁”,其实都是为了煞一煞地方上的叛逆之气。

▲今天,连绵山势里依然是成片的树林,深浅层叠。弯曲的公路在森林中起伏,忽隐忽现,赏心悦目。摄影/林凤海

流浪的土著

明代设县几十年后,畲族大量迁入,增添了今日景宁的民族底色。

▲景宁畲族自治县城,清晨的阳光洒落在远山的薄雾之上。摄影/李肃人

畲族可能并非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被世人熟知的一个,却有着极其特殊的文化品格。畲人有盘、蓝、雷、钟四个姓氏(景宁畲族原无盘姓,近年已“人才引进”),奉龙麒盘瓠为祖先,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独立的语言,畲族女性传统的“凤凰装”服饰也自成一格。

▲景宁“雄冠式”头饰每个部分都有相对应的畲语名字。整个头饰也是分部件制作,这样即便是哪个细节部分损坏,也可以及时更换,让头饰更经久耐用。摄影/张光林

广东凤凰山是畲族人集体认同的族源所在,但他们却一路漂泊。南至广东潮州,西到贵州麻江,北抵安徽宁国,今日畲族的分布区域横贯东南。这片弧形地带在民族学上被称为“南岭民族走廊”,活动着同属苗瑶语系的苗、瑶、畲三族。

“畲”的本意是刀耕火种,是一种游耕的经济形态;有些地区也写作“輋”,指其山居形式,明代顾炎武说:“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其实是苗、瑶、畲族共通的经济、生活形态。

▲群山有飞檐:景宁是个廊桥乡。摄影/张光林

说到三族之间的差别,除了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外,畲族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最引人注目。畲族的主要聚居区域在“南岭民族走廊”的东北角,所以他们也就定义了亚热带季风型游耕民族的最北端。

▲澄照乡漈头村,是畲族和汉族共融生活的村寨, 也有多处建筑精美的贡生宅院, 村中雷潘两姓行宫历史悠久,是畲汉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摄影/张光林

这里在古代曾生活着被统称为“百越”的原住民(有人说这也是畲族的来源之一),这些土著民族大多今已不存,不是举族南迁,就是彻底融入到汉族中间。唯独畲族是个例外,来自广东的他们不退反进,一头扎向汉族的大本营,成了如今华东地区仅有的世居少数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畲族由景宁而入浙江是史诗般的一次迁徙。

▲不管南迁是因为什么,宁静的生活都是最终的诉求。摄影/林晓红

为什么是景宁?

作为历史上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历史上南方开发的背景之下,畲族的生存空间也不断缩小。畲族不断迁徙的原因有多种,无外乎政治上统治阶级压迫、起义失败、逃避战乱,或是经济上受人口增加、土地贫瘠化等生存所迫等等。

▲敕木山村民在翻瓦,翻新瓦片。摄影/李肃人

畲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北进,所以当明中叶福建东北部罗源等地畲民需要迁徙的时候,入浙变得势在必行。古代闽浙陆上交通有东、西两条干线,东路沿海岸线而行往温州方向,西路则要翻过武夷山脉,从分水关入江西铅山或过枫岭关、仙霞岭通往衢州方向。

然而无论东西,对于当时的畲族人来说都不是理想的选择。沿海线路上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而西路翻过武夷山后更是平原与低矮丘陵组成的汉族聚居地,难寻容身之处。

▲葛山梯田风光。摄影/张光林

上帝关上两扇门,在景宁留了扇窗。这里是被传统交通线绕开的山区,福建境内的鹫峰山脉与浙江的洞宫山脉相连组成的广阔地域,成就了浙江海拔最高的“屋脊”。作为浙江内陆开发最晚的地方,山高路远,地广人稀,但对于适应山地生存环境的畲族人来说,自景宁入浙江,却等于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如鱼得水起来。

▲漈头村村民家,是美丽生态乡村的典范,家院错落有致,一幅“桃花源里人家”的模样。山村鸡犬相闻,静谧祥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摄影/张光林

作为无时不在迁徙的游耕民族,包括畲族发源地闽粤赣交界处在内的很多地方,现在已经罕见畲民存在,然而畲族迁入五百年后,今天的景宁依然是畲族聚居的核心地带。这和明清时期畲族从游耕走向定耕,开始定居有关。景宁等地是新设立的县,人口本就不多,明朝政府鼓励开荒,政治环境也就更好。

▲冬日,登上敕木山顶,远眺群山巍巍,银装素裹,便可明白缘何畲族人奉它为圣山。摄影/陈景甫

更为关键的,乃是明中叶以后的“作物革命”。番薯被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到东南亚,又从东南亚进入中国东南沿海,畲民一定程度上当了番薯进入浙江的搬运工,这种对土地要求低、产量大的作物很快就成了山区人民的主食。清朝时,美洲的玉米也传入浙南,它的特性和番薯类似,也很快被广泛种植。作物以及相应生产工具的发展使得习惯迁徙的畲族人留了下来。

▲收割稻子,抓稻田里的鱼。图/视觉中国

山里山外

纵观景宁地势,其县境大致与小溪上游流域相当,小溪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全县,数十条山中溪涧并入,俗称“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公路未通之前,小溪是景宁的主要运输线,人们的生活用品依靠着木头扎排从温州运上来,山里的土产货物从景宁沿河运下去。然而小溪河浅水急,极容易翻船,所以水路主要运货不运人,交通未便。

▲畲乡十大碗,纯正的畲族美味。摄影/张光林

山中难得的盆地和小溪边运输较便捷的地区是汉族的聚居地,畲族来到景宁,其聚落多处于半山腰的位置。景宁中部的敕木山是畲族在景宁最早的落脚点,今天环敕木山一带还遍布着畲族村落,大约居住着8000畲族人,占全县畲族人口的一半多。

其实,这里离景宁县城直线距离只有五、六公里,畲民下山便会接触到汉文化。这正是畲族与众不同之处,他们之所以能够北迁到汉族聚居地而又保持自己独立的民族性,正是因为他们并不封闭。

▲现代乐器与古老民歌的新碰撞。摄影/贾亦真

古代的畲汉来往也是很频繁的,人们在“墟市”中进行贸易,畲民以山中所得,诸如木材、毛竹、猎物等等换取汉地的食盐布匹等生活品。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族群和祖先的认同,使得畲族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不失其民族性。

今天走在景宁街头,畲族人迎面而过,或许他在相貌、衣着、方言、经济生活等方面与本地汉人无异,但保不齐他其实也是一名保守着祖传的祖图和族谱的村落长老,穿上道袍就是一位畲族师公(畲族没有“全职”道士)。

▲景宁畲族自治县渤海镇安亭村,村民在廊桥上合影,其中男人穿着道士服。摄影/李肃人

山地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但山中却另有奇珍。景宁是人工栽培香菇的起源地之一,香菇木耳优质多产,这里的高山云雾还能种出好茶。这些佳产需要走出大山才能带来更好的效益,所以山中架着大量的廊桥,沟通内外,而当地人对于曾作为生命线的小溪至今依然饱含深情。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景宁人出门闯荡,在全国范围内闯出了小超市、小宾馆、小水电的“三小经济”。下次去小超市(当然不是全家、7-11那种洋气的便利店)购物时,你可以和老板打听打听,很可能他就来自景宁。

▲郑坑乡吴布村以畲族梯田闻名,当地人说他们是把田种到了天上。摄影/张光林

从采矿到畲族迁徙,再到今天遍地开花的小超市,景宁的历史是人和大山较劲的奋斗史。这里现在仍然是浙江最不富裕的地区,山里的人们辛勤耕种的目的单纯而又真实,就是为了活着、活好。或许,香格里拉也就是这个样子。

▲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忠溪村,村民挑着新挖的毛笋穿行在万亩毛竹园中。摄影/李肃人

-END-

文丨Face

编辑丨伊森

图编丨袁千禧

设计丨Q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