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为何被称为香料王国?

昔日的香料王国,今天的印度尼西亚


2018年8月17日,印尼举行独立73周年系列活动,图为总统府卫兵换岗

印度尼西亚拥有1.7万余座岛屿,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其历史上遭受过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又历经世界大战的洗礼,战后独立建国但初期却内外交困。

独立后的印尼,先后产生过7位总统,现已拥有产业结构完善的现代化经济,国民生产总值位列东盟十国之首,社会环境也从最初的混乱动荡转入相对稳定。

殖民时期:冲击与新政策

大航海时代下,1596年荷兰人霍特曼率船队抵达爪哇岛,在此设商站从事贸易。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超越葡萄牙与英国,成为欧洲在印尼的最主要势力。

179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后,荷兰政府开始直接管理印尼,并建立了荷属东印度殖民地。荷兰殖民者为了殖民地的“和平与稳定”,通过种族政策、居住法令和通行证法等,对印尼的不同族群进行分化,激化了不少矛盾。

殖民初期,荷兰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爪哇岛和沿海地区的商站,但从未停止对外岛和内陆地区的扩张。扩张活动基本到20世纪初告一段落,版图也最终达到今天印尼的地理疆域。在完成扩张后,由于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转变和宗主国内各界给予的压力,一个全新的伦理政策(the Dutch Ethical Policy)开始在荷属东印度推行。

由于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冲击,该政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殖民者带来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原本殖民地的面貌。

殖民地政策的另一个转变,便是去集权化的尝试。由于城市的出现和农民流动性的增强,新兴的城市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伴随着政治意识的觉醒。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这个名字的使用、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的产生,以及大量政治党派的成立,都标志着民族主义的发展。在这个压力下,自20世纪20年代起殖民政府尝试去集权化,并将权力进行有限地下放。

此外,荷印殖民地任一时期都不是风平浪静的,荷兰军队经常奔波在各地镇压反抗;失去权力的封建贵族也不是一味地臣服,他們会通过恩庇关系维系自身的权威并对抗殖民者;受压迫的农民也会在民间宗教等方式的掩护下进行反抗。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印尼民族主义的觉醒。

独立时期:觉醒与革命

1927年,苏加诺创立“印度尼西亚民族协会”,号召印尼独立,但遭到荷印政府的逮捕和流放。而二战中日本对于荷印的占领,间接地推动了印尼的民族独立运动。

首先,日据期间西方殖民制度被废除,原住民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其次,日本企图将印尼建设成同满洲国一样的附庸,所以鼓励、支持并扶植印尼民族主义的发展,重用且训练印尼民族主义者如苏加诺等人。新兴的民族主义阶层和领导人,在获得一定政治权利的同时,也开始对民众进行广泛动员。

印尼独立的宣布是十分突然和“草率”的。

1945年3月,在日本支持下,“独立准备调查会”成立,开始正式准备独立事宜。在该机构的第一次会议宣言中,苏加诺提出的潘查希拉(Pancasila)精神,在日后也成为印尼的立国精神(又称为“建国五原则”)。

独立的相关事务虽然在筹备当中,但印尼独立的宣布是十分突然和“草率”的。日本的突然投降,让苏加诺和穆罕默德·哈达在两天后(1945年8月17日)便匆忙宣布印尼独立,但名义上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并未完全掌控以前归属于荷属东印度的全部领土。

1945年9月8日,重返印尼群岛的荷兰军队试图恢复战前的殖民统治,印尼民族主义者便同荷兰人发生了武装冲突。日据期间由日本训练的乡土防卫义勇军,成了这个时期印尼独立军的主要成分。

战争持续到1949年年底,以荷兰政府正式承认印尼独立而告终。革命虽然使得印尼摆脱殖民统治,但也给新兴的印尼留下了许多问题。

苏加诺时期:“兄长”与伟大

刚刚独立的印尼,选择组成联邦政府并采用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然而,民主并未给印尼带来稳定与发展,反而造成了统治的脆弱。


印尼举行的独立73周年系列活动中,一千多名年轻人参加“爬杆”活动

佐科维赢得大选,成为印尼首位没有军方或豪强背景的平民总统。

具有极大文化差异的印尼各民族,由于遭受荷兰殖民统治的长期分化,又经历日军占领,以及独立革命时期民族主义的“疯长”与“泛滥”,形成了一个缺乏权威认同、彼此竞争甚至敌对的政治共同体。这一时期国内政党林立,且政治、社会动乱不安。

苏加诺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政治领袖,习惯于像人民的“兄长”一样深入群众,与人民直接沟通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同时,独特的革命经历也将“革命”精神深深烙印在他的执政理念之中。

他在1962年提出,用“有指导民主”来取代议会民主制度,同时采用传统的政治模式来取代现有的政党制度,印尼正式进入半威权的“指导民主时期”。

拥有远大抱负的苏加诺,希望将印尼打造成一个“伟大的、国际化的现代国家”。他在任内积极修建形象工程(如印尼民族独立纪念碑Monas),并热衷于参与国际事务。

新秩序时期:“父亲”与发展

苏加诺的执政理念和政治理想,使他在政治和外交中投入过多精力,却忽视了国内的经济建设。社会矛盾、经济矛盾、政治矛盾和种族矛盾不断累积,最终在1965年以一场政变的形式爆发,彻底终结了苏加诺的统治。

1965年9月30日,政变由一场对疑似已经成立“将军委员会”(Dewan Jenderal)的七位将军的抓捕与杀害行动拉开序幕,至1966年以苏加诺将行政权授予苏哈托而告一段落。

印尼进入苏哈托威权统治的“新秩序”时期。事实上早在1965年末,苏加诺就已经失去掌控国家的权力和人民的信任。

苏哈托的威权统治,带有高压特征。他从传统的爪哇封建制度寻找基础,更像是人民的“父亲”一样,高高在上,训导和指挥民众。

“发展”是“新秩序”的另一核心要素,经济发展、卫生条件改善、教育普及等,都是其重要表现。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积极引入外资和产业结构转型,使印尼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催生了新兴中产阶层,但贪腐现象仍然严重,发展也并未惠及底层人民。

后苏哈托时代:危机与改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将印尼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和贪腐严重等现象,推到了风口浪尖。

1998年5月12日,雅加达特里萨克蒂大学(Trisakti University)约6000名师生在操场静坐示威,要求苏哈托下台并进行改革。这场示威引发了枪击事件,并成为“黑色五月暴动”的導火索。5月21日,总统苏哈托宣布辞职,这场持续了近10天的改革运动及其引发的动乱,才最终得以平息。这也标志着长达32年的“新秩序”统治的终结。

苏哈托的继任者,亟需带领印尼走出经济困境,并改革“新秩序”时期的政治结构,但混乱的政治和社会局面让改良变得困难重重。频繁的总统更迭,或许是这一时期乱象的最佳体现。

自1998年到2014年,短短16年间印尼就更换了四任总统(哈比比、瓦希德、梅加瓦蒂、苏西洛)。2014年,有“印尼奥巴马”之称的佐科维赢得大选,成为印尼首位没有军方或豪强背景的平民总统。

走亲民路线的总统佐科维,在第一个任期内除继续推动政治改革外,大力发展印尼的基础设施(推出3500亿美元基建计划),并积极吸引外资,使得印尼经济成功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在2019年大选中,佐科维连选连任。从选举前后相对稳定的政经社会环境,可以看出印尼的政治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在后苏哈托的改良时代,虽然历史遗留问题仍阻碍着印尼的发展,但印尼已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者: 苑一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