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尔兰独立,是英国走向衰落的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这一说法,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一战作为一个不彻底的战争,并未真正瓦解德国实力,为其再次挑起战争,埋下了“祸根”。当然,苛刻的《凡尔赛和约》更是德国挑起战争的根本原因。

但令人不解的是,自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以及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甚至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野心。作为一直主导欧洲局势的英国,为什么对德国采取一味的妥协和绥靖?曾经强硬的英国去哪里了?

这个问题要从一战说起,一战后的英国“外强中干”。

持续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来说,结局是“很悲惨的”。昔日的帝国纷纷瓦解,国家被肢解得四分五裂,尤其是奥匈帝国被分割成只有8.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对战胜国英国来说,一样损失惨重。

首先,沉重的财务负担。一战爆发前,许多人都认为战争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甚至有人乐观地认为,只需个把月就能结束战争。然而,武器技术的升级,致使一战成了谁也灭不了谁的堑壕战、消耗战,战争的每一天都是靠“钱”来支撑的。

英国为此耗费了约130亿英镑,相当于年收入的6倍,这是足以让英国破产的数字。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全靠借贷,英国几乎借遍了全世界,由昔日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直到2015年,才把一战时欠的的债务还清,时间长达100年。

其次,英镑地位不保。以英镑为结算单位,是一战前英国强大的标志,也就是说,英国只需印刷一些钞票就能获得丰富的实物和劳动。当然,这是以英国的信誉,以及国家的收支平衡作为保证,而金本位更确定了英镑的霸主地位。

但一战巨大的开支,让英国可谓是债台高筑,英镑持续贬值,大量的黄金外流,而美国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大量的黄金储备,使得美元一跃成为英镑最有力的挑战者,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说白了,就是没钱支撑下一场战争。

雪上加霜的是,一战时的英国,所有的工业都转为了军工厂,传统工业品市场出现了真空,美、日等国趁虚而入,再加上各国自己的工业制造能力也在提高,战后的英国根本赚不到钱。张伯伦自然明白,不是不想强硬,是没有实力强硬。

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无暇顾及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花费了巨额资金。而作为战胜国,虽然获得了一部分原属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但这些国家就是现在也还是很穷的,非但不能给英国创造更多的价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维持,加重了负担。

那时的英国是相当的牛气,土地面积扩张了3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人口更是高达4.5亿。也就是说,在当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国的子民,达到了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但实际情况是“摊子铺得越大,实力被摊薄得越多”。因为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办事机构和外派驻军,这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支撑。随着“入不敷出”的财政,越来越力不从心,而糟糕的是,这些殖民地趁其衰落,纷纷争取独立。

爱尔兰就是其中的典型。其频繁不断的独立运动,早已让英国为之头疼,一战后的国力削弱,英国已无力进行镇压。无奈之下,让其南部的26个邦独立,只留下了北部较为发达的6个郡。这就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由来。

爱尔兰自由邦的成立,是大英帝国衰弱的标志,也是其分裂的开始。随后,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提出自治的要求,二战前,英国放弃了对这些国家的殖民,成为相对独立的英联邦国家。然而,这些并不是最可怕的。

真正的危机是,印度也要求独立。加拿大等国的自治并不影响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反而还使英国减少了防务负担,可谓是“俩好搁一好”。但印度不同,英国是靠赤裸裸的掠夺,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钱财。印度一旦独立,英国就真剩下空架子了。

一战时,印度派了120万人部队参加了战争,就是为了英国战后答应其独立。可最后,英国还是食言了,愤怒的印度人独立运动更加高涨。从某种角度说,英国自己的事情还未“处理干净”,哪里还有“闲心”警惕德国的崛起。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