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会议,罗斯福为什么送张伯伦“好人”二字?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定离不开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压制;如果说德国的咄咄逼人和极度膨胀的野心,也一定离不开英、法等国的妥协和绥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在一战后被协约国扶持起来的小国,在二战爆发前又被无情地抛弃,甚至在决定自己国运的会议上被排除在外,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而大国出卖盟友,力求自保的人间丑剧却没有结束,愈发地鼓动了德国人的野心。

慕尼黑会议牵动着整个欧洲,人们更渴望和平。

1938年的欧洲局势,由于德国的肆意吞并与扩张,引发了各国的担忧和不安。在捷克(简称)的强硬态度,以及英、法、苏三国严厉的警告下,德国暂缓了进攻捷克的计划,进而以召开慕尼黑会议,商定捷克苏台德地区的归属问题。

经过一战的人们,实在是太渴望和平了,以至于会议的召开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因为能坐下来商谈,就有和平的希望。当英国首相张伯伦接到会议邀请时,下议院的议员们热烈欢呼:“和平又有希望了”,并与张伯伦握手,预祝会谈成功。

无独有偶,法国总理达拉第也受邀前往,并在法国人高呼“和平”口号的簇拥下,登上了前往慕尼黑的飞机。然而,在英国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极力反对,他就是丘吉尔,“捷克怎么办,难道没人征求他们的意见吗?”然而,没有人理会他的意见。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张伯伦,发来了一封只有两个字的电报:好人。表面上是对其个人性格的赞美,其实也是在暗讽张伯伦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说白了,就是“好人”不配当政治家,过分的感情用事,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慕尼黑协定》达到了德国的目的,英、法两国同意割让捷克苏台德地区。令人愤怒的是,作为当事国的捷克却被排除在外,分明是对英、法两国的侮辱和讽刺。丘吉尔对张伯伦说道:“在战争和耻辱之间,你选择了耻辱,但不会阻止战争”。

然而,就是这份耻辱的《协定》,得到了英、法两国上下的支持,张伯伦和达拉第回国时,就像凯旋的英雄一般,受到了人们热烈欢迎,为再次获得和平而欢呼。可怜的捷克不但被盟友出卖,而且被抛弃得毫无尊严可言,人的劣根性展露无遗。

《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1938年的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与伦敦和巴黎热烈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捷克上下一片忧伤。不仅失去了苏台德,而且在德国的支持下,波兰和匈牙利乘机又瓜分了捷克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如今的捷克丧失了75%的煤、80%的工业,一夜之间被瓜分得濒临破产,却毫无挣扎的力气,不能不说是小国的悲哀。但对于德国,这是继吞并奥地利之后又一重大胜利,特别是对德国元首来说,《协定》所带来的成果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消除了入侵捷克的最后防线。苏台德在与德国接壤的群山中,依托有利地形修筑了德捷边境上最坚固的防线。如今,苏台德回归,预示着捷克将无险可守,成了“无骨的肥肉”,对下一步占领其全境,清除了最后的障碍。

其次,瓦解凡尔赛体系。由于法国对捷克的漠视,以及所表现出的无能,先前与其结盟的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不再相信法国有能力保护他们,纷纷向德国靠拢。这也是二战中法国遭到入侵时,他们束手旁观的根本原因,凡尔赛体系全面瓦解。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对英、法两国失去了信心。如果单凭实力讲,在欧洲能抗衡德国的只有英、法、俄三国,如果团结一致是完全有能力遏制德国的。事实上,在多次的欧洲危机中,三国的集体干涉,确实是德国不敢造次的理由。

但《慕尼黑协定》,将最有实力的苏联排除在外,使其对与英、法两国建立安全合作机制,彻底失去了信心。同时,也为日后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埋下伏笔,从而达到了在战略上,瓦解欧洲大国之间合作的可能。

当然,对其个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胜利。《协定》的签订,让反对派哑口无言,因为事实证明,没有人在对局势的判断上,比得过元首的“战略眼光”。更由于一次次的冒险成功,德国民众简直将其当“神”一样膜拜,独裁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