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到总章元年(668)的唐朝灭高句丽之战,往往被认为是一场国力的碾压之战。此战中唐军的兵力,甚至有“蕃汉兵五十万”这样的浮夸记载。但事实上,由于大战略家苏定方已经调到西线防御吐蕃并在乾封二年(667)去世,由李勣作为总指挥的这场战争布置混乱,配合错谬,其战略规划甚至远不及龙朔元年(661)到龙朔二年(662)对于高句丽讨伐的水平。在李勣和契苾何力的冒进主义思想指导下,唐军几乎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但因为战神薛仁贵的逆天表现彻底扭转了战局,唐朝才能收获一场灭国拓土的史诗胜利。
▲战前局势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去世,其长子泉男生继承其位,后被其弟泉男建击败(两人实姓渊,唐灭高句丽后避李渊讳将其改为泉姓),逃奔高句丽旧都国内城,“率国内等六城十余万户,书籍辕门”(这是高句丽在吉林境内大部分的定居人口),投降了唐朝。上图红点是国内城位置,位于鸭绿江北岸,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唐军穿越辽水防线,并越过吉林东部崇山峻岭的阻隔去接应泉男生的可能性很小,应当是泉男生率军突围出来,和契苾何力、庞同善、高侃、李谨行、薛仁贵率领的唐朝接应部队会合,《资治通鉴》记载——“(乾封元年)九月,庞同善大破高丽兵,泉男生帅众与同善合”,应是唐军在辽水防线打穿一个口子使得泉男生得以遁出。
在泉男生投降的影响下,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渊盖苏文的弟弟渊净土也“以城十二,户七百六十三,口三千五百四十三”,投降了唐朝和新罗(当时百济已经被苏定方攻灭,朝鲜半岛西南部被唐朝占据)。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唐朝开始正式进行征讨高句丽的选将和部署,“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作为灭高句丽之战的总指挥。
虽然泉男生降唐导致高句丽人心动摇,但唐朝并没有获得国内城一带的土地。人口多达300多万(可能计算了附庸的靺鞨人口)的高句丽的版图和防御体系此时仍完整,唐王朝势必要面临一场苦战。
新城之战
唐军的布置,在北路由总指挥李勣亲自率领,兵力约为十万左右,首先进攻新城。至于水路、南路及新罗盟军,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里先卖个关子,后面写到时再交代。
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在辽水以东,紧邻辽水,处于辽水防线的中段,战略地位非常紧要。攻克新城,就能在高句丽辽水防线上撕裂一个大口子,发动中央突破,将辽东地区切为南北两个部分。李勣作为大唐老帅,选择新城作为突破口是比较允当的。
▲新城位置示意图
由于后方辽西地区地广人稀,唐军缺乏大量民夫作为炮灰,所以采取了构造工事封困的进攻方式,“引兵于新城西南,据山筑栅,且攻且守,城中窘迫,数有降者”。新城之战开始于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正月或二月,到九月辛未(九月十四日),城内粮尽,新城人师夫仇等人抓住城主,开城投降。在这长达半年的进攻当中,竟然没有像样的高句丽野战军援救新城。这是因为高句丽是较为松散的体制,全国分为五部,城主们独立性很强,各自为政,因此在动员上效率低下。经过唐王朝多次打击,城主们变得越来越注重保存实力,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在高句丽巅峰期的好太王时代,能够以少胜多,打得鲜卑慕容氏的具装铁骑抱头鼠窜。当时的高句丽,是有希望形成后世后金这样的强凝聚力古典军国主义政权的。然而好太王之后的高句丽,面对的不是软弱的中原,而是不可一世的北魏政权,不仅无法继续扩张,连劫掠都不敢多想。时间一长,高句丽因为无法获得战争红利,权力就离散化了。事实上如果没有隋炀帝三征高丽,权力分散的高句丽对于中原也是没有致命威胁的,唐王朝对于高句丽的讨伐,目的还是要收复中国的传统领土辽东。换而言之,如果后金入关失败,更大可能也是权力逐渐离散化之后像高句丽一样,被新的中原王朝讨伐而灭亡。
攻克新城之后,李勣率领独孤卿云等人穿越辽东丘陵,挺进鸭绿江防线,准备与南路军和水军部队合攻平壤。在未能扫清高句丽辽河防线的情况下,这样做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考虑到新城之战消耗时间之长,唐军急于发动总攻。当然,李勣还是留下契苾何力率领一部分军队留守新城,继续攻略辽东。但契苾何力此人“颇忌前”,看不得别人比自己立更大功劳,对于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李勣的任命,差一点就给大唐带来一次破坏级的军事灾难。
▲后方战线危机
当时高句丽的兵力布置是“高丽兵十五万屯辽水,引靺鞨数万众据南苏城”,这些兵力分散在若干城池当中。契苾何力率领留守新城的部队,“奋击破之,斩首万级”,歼灭了一万人。由于缺乏统一的统筹指挥,来攻击新城的高句丽军显然不是辽水南岸诸城的全部兵力,只是其中一部分,被契苾何力打败不足为奇。契苾何力取得胜利之后耐不住寂寞,“乘胜进拔八城。引兵还,与勣会合”,把新城大部分的兵力拉到李勣那里去了,而李勣此时在哪呢?已经穿过辽东丘陵,抵达鸭绿江北岸了。
当然契苾何力可以解释说,他攻克八座城池,正是为了扩大李勣军团后方的安全区,出于保障后路的需要。但事实就是此时新城除了周边有泉男生率领的少量高句丽降军之外,只剩下高侃、薛仁贵、庞同善率领的万人左右兵力。泉男建能够在内战中击败其兄长泉男生,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得到情报之后,马上派出一定数量中央军越过鸭绿江,发动辽水防线的众多城主出兵进攻新城一带。
在李勣抵达鸭绿江北岸之前,已经攻克了当初李世民未曾拿下的安市城。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赦处俊>在<安市城>下,未及成列,我军(高句丽军)三万掩至,军中大骇。<处俊>据胡床,方食干糒,简精锐,击败之。”郝处俊是李勣的副手,在李勣围攻安市城时,高句丽曾经出动三万兵力救援安市城,被郝处俊击败。而此时北线唐军应当已经拿下了金山城,很可能是此前被契苾何力攻克的。但也就意味着唐军在辽水一线的少量兵力必须防守南至安市北至金山的广大区域,兵力越发吃紧。
高句丽军袭击新城,高侃、庞同善陷入苦战,这时以勇猛著称的薛仁贵出击,击败高句丽军。随即高侃率军挺进到金山城。在兵力如此之少的情况下进行机动,只有一种可能。金山城此前已经被唐军拿下,而高句丽军进攻金山,就是为了调动新城唐军。从新城北进到金山,唐军本来就经过了长途跋涉。而此次来进攻的高句丽军队兵力在五万以上,都是具备野战能力的战士。高侃是著名诗人高适的祖父,曾率军擒获在阿尔泰山以北游牧的突厥小可汗车鼻可汗,是一员猛将,但面对绝对优势兵力的高句丽人进攻,高侃力不能支,率军溃退。
说到这里,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高侃部全军覆没,会造成什么影响。显然,高句丽人可以轻易地收复金山、新城,乃至更南面的安市,因为这一线都处于兵力空虚的状态。唐军的陆上补给线将会被完全切断。有人可能认为还可以靠海路补给,但是按《资治通鉴》记载——“郭待封以水军自别道趣平壤,绩遣别将冯师本载粮仗以资之。师本船破,失期,待封军中饥窘,欲作书与绩,恐为虏所得,知其虚实,乃作离合诗以与绩”。率领水军的郭侍封,竟然需要李勣部提供军粮,水军又怎可能供应唐军需要的粮食呢?
换而言之,由于李勣和契苾何力(主要是契苾何力的责任)的冒进,导致了顾头不顾腚的布局,唐军差点被高句丽人彻底切断补给线。如果那种事情发生,隋炀帝时代惨败萨水,丧师十万的军事灾难很可能重演。
薛仁贵的逆天表演
对于金山之战的后续发展,史料记载非常简短——“高丽乘胜逐北,仁贵引兵横击之,大破高丽,斩首五万馀级,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合”。
▲白袍将军薛仁贵剧照
《新唐书》中金山之战战果为5000级,似较合理,5万更可能是这支高句丽野战军的总人数。但金山城所在的位置在坡度较缓的丘陵地区,并不存在可以将敌军分割歼灭的峡谷地形,所以这一战的表现仍然可以说是奇迹。笔者推测,薛仁贵率领精锐骑兵冲击,应该特意针对了高句丽军的指挥枢纽,虽然仅斩首5000,但一举端掉了这支高句丽军的指挥系统。由于唐朝不断的打击,高句丽国力衰退,军队野战能力下降,这种突破作战变得有可能。此后这支高句丽军剩余的兵力应当是投降了,所以金山之战的实际战果是五万。这种斩首战术,与李世民的经典战役虎牢之战非常类似。
乾封二年(667年)年末的金山之战造成的巨大震慑力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投降唐朝,其中南苏、木底是由泉男生劝降的。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南苏城,高句丽军在辽水布防的时候,曾“引靺鞨数万据南苏城”(《旧唐书·契苾何力传》),而泉男生是“率其众与契丹、靺鞨兵内附”(《新唐书·泉男生传》),据此看,据守南苏城的数万靺鞨兵很可能也向唐军投降了。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趁着开春气候回暖,薛仁贵携胜率三千人(《旧唐书·薛仁贵传》作两千人)进攻高句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员在于会用,不在人多。”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死、俘虏高句丽军一万余人,攻拔扶余城。唐军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四十余城,纷纷望风降服。扶余位于今吉林四平,处于吉林西部。攻克扶余城之后,沿着辽河上游通向吉林东部的交通线也被打通,泉男生又劝降了他原来的根据地国内城。薛仁贵以一人之力,数千兵力,解决了多达十万以上的高句丽军队,并彻底解除了唐军主力的后顾之忧。
平壤落城
在新城之战到扶余之战期间,唐军组织了一次对平壤的进攻,结果可谓笑料百出。笔者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薛仁贵摧垮辽河防线高句丽军造成的巨大震慑,即便高句丽人没能切断唐军补给线,李勣也未必能拿下平壤城。乾封二年(667年)年中,郭侍封率领水军在辽东半岛尖端已经建立了作战据点,并预备水军进攻平壤,但粮食不足,“作离合诗以与绩。绩怒曰:‘军事方急,何以诗为?必斩之!’行军管记通事舍人河南元万顷为释其义,绩乃更遣粮仗赴之”。李勣很欣赏元万顷,让他写《檄高丽文》,“曰‘不知守鸭绿之险。’泉男建报曰:‘谨闻命矣!’即移兵据鸭绿津,唐兵不得渡。上闻之,流万顷于岭南”。
由于元万顷的骚操作,李勣被堵在鸭绿江北岸过不去。新罗王金法敏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八月就率军出征了,九月抵达汉城,随后开始进攻高句丽边境上的八重城,十月还没攻下,这时候得到李勣的指示,要求给从水路进攻的郭侍封部运粮。同时,镇守百济故地的刘仁愿也率军对平壤发起进攻,但由于山路崎岖和百济复国势力阻挠,耽搁了时机,抵达之时不仅郭侍封早已作战不利撤退,新罗人也撤走了。缺乏李勣大军的加入,光靠南路进攻是不可能拿下平壤的,何况几路军配合非常糟糕。
不过在鸭绿江一线和高句丽军队干瞪眼的同时,李勣也并非没有作为。吸取了之前让高句丽军队绕到后方的教训,等到薛仁贵在扶余一带扫荡时,泉男建再次派兵5万救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被李勣逮住并大破,“斩首五千余级,获生口三万余人”,彻底摧毁了这支野战部队。薛贺水之战李勣和契苾何力都在场,基本可以认为是以多打少,但毕竟是一场比较高效的歼灭战,摧毁了高句丽最后的野战主力。此后高句丽内部人心离散,陷入瓦解,李勣攻克薛贺水附近的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此后突破了鸭绿防线,挺进200里,拿下辱夷城(在朝鲜永柔境内),进逼平壤。《旧唐书·契苾何力传》记载,“何力引蕃汉兵五十万先临平壤”,这恐怕是契苾何力抓了大量投降的高句丽人当炮灰预备攻城用的缘故。
随后,薛仁贵部在内的诸多路唐军和新罗军相继抵达,高句丽的灭亡没有任何悬念。最终,僧人信诚开城放入唐军,平壤落城,泉男建自杀未遂被擒获。
▲灭高句丽之后唐朝疆域达到鼎盛
唐灭高句丽之战,出兵十余万,并有数万新罗盟军,攻击已经遭到严重削弱并经历内乱的高句丽,前后历时两年,消耗粮秣物资不计其数,唐军更是一度陷入危局,可以说打得并不轻松。由此,可以看出灭国之战的艰难,无论如何,高句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人口,立国足足700年的东北霸主。但无论如何,这一战展现了大唐帝国的荣耀,以及“虽远必诛”的决心。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乾封、总章年间征讨高句丽之战》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海云天,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