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欧洲,随着德国吞并奥地利,德意志民族情绪再次被点燃,狂热的叫嚣着民族的统一,人们再一次闻到了战争的味道,而此时离一战结束还不到20年。德国的野心引起了各国的担忧和不安,上演了一场场政治丑剧。
凡尔赛体系的崩塌,预示着以英、法两国为首的欧洲各国,无力阻止德国的疯狂,但悲催的是,他们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只会一再退让。德国也顺势而为,准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甚至其内部也不赞同,这是为什么?
无奈的捷克斯洛伐克,内外交困。
《我的奋斗》一书中,已经将德国的战略目标说得很清楚。首要目标是法国,而后是苏联,将其沦为自己的殖民地。但为避免重蹈一战的覆辙,再次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消灭东面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就成了德军下步主要的工作。
从奥匈帝国废墟上建立的捷克(简称),在一战后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取得了独立,但协约国对德意志民族并没有完全落实这个原则,将居住着大约300万德意志人的苏台德地区,划给了捷克,成为德国入侵的最好理由。
作为凡尔赛体系的受益国,为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捷克的外交政策基本与英、法两国保持一致。法国由于俄国崩溃,失去一个在东面可以牵制的大国,从而与波兰和捷克建立了同盟关系,试图替代俄国在一战中所处的角色。
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加紧扩军备战,欧洲各国可以说是“人人自危”,而作为一个小国,捷克根本无力牵制德国。更让其感到危机的是,国内的德意志民族在德国的煽动下,纷纷要求脱离捷克回归“祖国”,可谓是“内外交困”。
当年的5月,捷克国内发生了德意志人和捷克人的流血事件,德国为了进一步施压,征召40万后备役人员,在德捷边境部署了12个师。这个动作立刻引起了英、法、俄三国的高度警觉,提出严厉警告,一旦捷克遭到入侵,他们一定会出兵。
捷克的强硬态度和三大国的集体干涉,德国被迫放弃了入侵计划,这就是“五月危机”。从这一点看,如果各国团结起来,德国是不敢发起战争的。但可惜的是,三大国并未对德国采取进一步的制裁,错过了制止战争的机会,反而继续妥协。
召开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
“五月危机”,尽管在各国强硬的态度下,德国有所收敛,但其表现出来的强势,还是吓坏了英、法两国,为了“彻底地”避免战争,他们迫使捷克政府,答应苏台德地区德意志人的诉求,“无路可走”的捷克政府只得答应对方的全部要求。
事情进行得过于顺利,让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自己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尽管事情来得突然,但苏台德的回归,还是让德国上下举国欢庆,这是自吞并奥地利后,又一重大胜利。但是,这件事却完全打乱了德国元首的计划。
原来,苏台德只是德军入侵捷克的一个“幌子”,如果捷克答应了德国的要求,那么将失去一个“寻衅滋事”的借口。于是,以警察有过火行为为由退出了谈判,并不断在苏台德寻机暴动,制造事端,口风也转向“不能忍受捷克政府的迫害”。
眼看形势愈发严峻,英国首相张伯伦决定亲自出面进行斡旋。说是斡旋,倒不如说是妥协绥靖,他满口答应,同意德国获得苏台德地区。得到的保证是,德国不再对其他地区有想法,不再使形势进一步恶化。然而,这只是德国的“缓兵之计”。
首先,当颇有成就感的张伯伦赶往法国,商讨以牺牲捷克换取和平的同时,计划入侵捷克的36个师,已调至德捷边境,并命令苏台德地区的准军事组织——苏台德自由团不断地制造事端,保持与捷克人的冲突和纠纷。
其次,鼓动波兰和匈牙利对捷克提出领土问题。早先波兰和匈牙利就领土问题经常与捷克发生争执,但在国联的裁决下,他们的领土要求并未得到支持,早已怀恨在心,决定集结兵力,准备趁机夺回。如今的捷克被敌对国家包围,随时亡国。
让张伯伦倍感失望的是,仅仅7天前得到的保证,被德国元首“无赖式”的全部否定。在他看来,舆论指责他对德国妥协,内阁也反对他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无非是争取和平。现在却被狠狠地扇了一巴掌,落魄而回的张伯伦决定武力压制。
德国的无理要求彻底激怒了英、法、苏等国,各国纷纷集结兵力,大战一触即发。在强大的压力下,德国再次表示愿意接受谈判,在慕尼黑召开会议商定苏台德归属问题。无耻的是,作为当事国的捷克,以及密切关注的苏联,被排除在会议以外。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