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历史怎么和书本上学习的不太一样

我们从小就会自觉或是不自觉的接触一些历史的事或者故事,在这些与历史不期而遇的过程中,我们会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而这些想法,被我们自己认为是事实。不过,当进一步去发掘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根本不了解,还有的事情与我们那些直观的想法大相径庭。

历史与你所了解的一样吗?


(图)尧舜禹,是古代汉族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

1尧舜禹谁的辈分更大?

尧舜禹禅位的故事广为流传,我们都知道。尧帝在位的时候,发掘了年轻的人才舜,经过实践和考核,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又发掘了年轻人材禹,把帝位传给了禹。事情很简单,但三个人的辈分却绝不是这么简单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尧、舜、禹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黄帝。而以黄帝为参考,可以给三个人排一个辈分。

尧是黄帝的四世孙。尧的父亲是高辛,高辛的父亲是蛴[qí]极, 蛴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是黄帝。

而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到舜的时候,他与贵族阶层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在当时就是一个平民阶层。

而禹,也是黄帝的四世孙。所以按照辈分来看的话,尧和禹是同一辈分,而舜比这两个人小四辈。另外,禹的爷爷是颛[zhuān]顼[xǖ],也就是高中课文《离骚》第一句话提到的“帝高阳”。属于五帝之一,即使到了禹父亲这一辈,依旧很有影响力。所以与舜不同,禹可不是平民,要不是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或许尧之后就是鲧继承帝位了。


(图)颛顼,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2禹传位给了谁?

?可能在小学课本,最迟也就是初中,我们就学过这样的说法:尧舜禅位,是公天下,而到禹,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是家天下的开始。但这种说法看似正确,其实是错误的。禹之后启继位,恰恰是公天下的体现。

禹本来选中的继承人是皋[gāo]陶 [yáo]。皋陶是谁呢?他本身和禹一样,是舜手下的贤臣,而且皋陶虽然没参加治水,但对当时社会的贡献,并不小于禹,他主要是治理民生问题,为大禹治水奠定了物资保障。鉴于禹和皋陶平分秋色的功绩,舜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令皋陶和禹各自对治国理念谈了自己的看法。这场辩论最终的结果是皋陶服了大禹,所以最终舜选择的继承人是禹。

而禹在继位之后,把皋陶立为继承人——这不只是表面上确立,已经达到了让皋陶摄政的地步,这也是尧、舜传位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把权力移交给继承人。到此,一切很完美,只是有一个缺憾,这个唯一的缺憾就是皋陶死的比禹还早。于是禹把帝位传给了益,这个人也是舜帝挖掘的贤人。


(图)皋陶,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

但是这次传位很不顺利,因为在尧舜禹传位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步骤,就是诸侯确认。比如舜死之后,禹和舜的儿子商均各立一个都城,最终的结果诸侯都去禹那朝贡,所以禹成为了天子。而这次,启本身就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所以诸侯在启和益之间,选择了启。也就是说,禹和启之间的继位并不是继承关系,而是诸侯公选的结果。

而启继位之后,征讨有扈氏,才真正巩固了自己的帝位,剥夺了诸侯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发言权,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3谁统一了度量衡?

我们从来都知道,初中历史课本上也记载了,秦始皇有一大功绩——统一度量衡。但其实,第一个统一度量衡的人并非是秦始皇,事实上,要远远的早于秦始皇,那这个人是谁呢?舜!

尧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四方诸侯都举荐平民出身的舜,于是尧由易到难的测试舜的才华和品德,最初是测试舜治家的能力,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舜,还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交往,结果舜的家庭长幼有序,而经常与舜交往的尧的九个儿子,也能日渐长进。尧又试着让舜管理官员百姓,舜也管理的井井有条,于是到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尧让舜摄政,治理天下。


(图)秦始皇嬴政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

舜摄政当年的二月,就到东方,跟东方的诸侯约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接下来又到南方,西方,北方做了同样的事情。不止如此,舜还定下五年一巡狩的规定和五刑,以确保政策的实施。

4“纣王”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封神演义》大家都看过,其中纣王这一角色,相信也是广为人知,但你知道吗?纣王这个叫法是有问题的,《史记》中,对这个人物的官方称呼应该是帝辛或者是帝纣。事实上舜是五帝最后一个,史称“帝舜”,而继承帝位的禹,自然也继承了“帝”这一称号,称为“帝禹”,这个称呼一直往下传,比如禹的儿子是“帝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就是帝桀。改朝换代之后,帝号并没有废除,所以商朝的君主称呼也是帝+名字或者世人给的比较广泛的称号,纣王名字是“辛”,天下谓之“纣”,所以他的称呼应该是“帝辛”或者“帝纣”。而把天子称为“王”是周武王开始的,《史记》中明确记载:“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

说到称呼,不妨再多说一个,在周武王之前,还有一个武王做了天子——不是说好之前的天子称“帝”吗?这是因为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当时汤起兵攻打夏桀的时候,自吹:“吾甚武“,所以号称武王。不过在之后,汤于鸣条打败夏桀,践天子位之后,就成为帝汤了,而“武王”的称号汤不再使用。

5谁第一个破釜沉舟?


(图)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称“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对联大家都很熟悉,也都知道,破釜沉舟是说项羽在巨鹿城外,下定决心灭秦的英勇事迹,几千年来,这一气吞山河的勇气和决绝,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第一个“沉舟”却并不是楚人项羽,而是项羽对面的秦人——当然,是项羽对面的秦人的祖先,孟明视。

孟明视,是秦繆[mù]公名臣百里奚的儿子。事件的起因,源自一场间谍事件。当时郑国有人出卖自己的祖国,希望为秦做内应,帮秦国灭掉郑国。当时秦东出之路被晋国阻碍,想要进入中原,秦急需一个东方的基地,恰巧这时晋文公还“卒”了,晋国正忙着治丧。于是利令智昏的秦繆公拒绝了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见,发兵东征,决心隔着晋国,打下东方的郑国。

但劳师远征,消息哪能做到滴水不漏?于是孟明视没到郑国,便不得不承认偷袭计划流产了,本来这也没什么,但立功心切的孟明视回国途中顺道灭了滑国,这就惹恼了滑国的宗主国晋国,当时晋国正在为晋文公治丧,整个国家都齐心哀悼带领晋国走向霸主地位的明主。


(图)孟明视,秦穆公的主要将领

正是众志成城的时候,在这个当口听说晋国被人欺负到家门口了,群情激奋。当时国家军队穿的都是白色丧服,晋国紧急出兵已经来不及准备战服了,所以直接把白衣染成黑色就当军装,在殽山伏击秦军,秦军的结局是“无一人得脱。”孟明视也成了俘虏。

后来孟明视被放回,这时候就很好体现出秦繆公的领导素养了,秦繆公不但没有怪罪孟明视,反而深刻自己,承担了战败的全部后果。孟明视感激涕零,两年之后再次与晋国作战,可惜又一次失利。战败之后,秦繆公依旧没有责怪孟明视。

于是又过了两年孟明视发誓要报秦繆公的知遇之恩,这次率兵渡过黄河之后,一把火把战船全部烧毁,以誓死的决心,来与晋国作战。结果与项羽有一拼,不但打败了晋军,还把晋国人打得连城都不敢出,以此报了殽之战的仇恨。

这个渡河焚船的故事虽然不如项羽破釜沉舟那么有名,但这个故事里,不但有强大的决心、勇气和坚决的态度,还有温暖的知遇、报答,可以说蕴含的感情,更胜于项羽的故事。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 丨 彭涛